
(1).親近寵幸。《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季末闇主,不知損益,斥遠君子,引近小人,忠良疏遠,便辟褻狎。”《新唐書·劉蕡傳》:“塞陰邪之路,屏褻狎之臣。”
(2).輕慢,不莊重。《北史·韓麒麟傳》:“宜令武官習弓矢,文官諷書傳,無令繕其蒲博之具,以成褻狎之容。” 唐 韓愈 《南山詩》:“雖親不褻狎,雖遠不悖謬。”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端本堂》:“太子授業畢,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讀書之所,先生長者在前,汝輩安敢褻狎如此。’”
亵狎(xiè xi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負面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輕慢不莊重、行為放蕩,多用于描述逾越禮節規範或道德底線的言行。以下從權威辭書及文獻角度分層解析:
輕侮不敬
指态度輕浮,對人或事物缺乏應有的尊重。
《漢語大詞典》:亵狎謂“輕慢,不莊重”。如古人雲“亵狎君子,罔以盡人心”(《禮記》注疏),強調對賢者不可輕慢。
行為放蕩
特指在男女關系或社交中逾越禮節的親密舉動,含猥亵之意。
《古代漢語詞典》:釋為“行為不嚴肅,尤指男女間過分親昵”。如《北史·司馬消難傳》載“消難性貪淫,輕為亵狎”,斥其品行不端。
本義指貼身衣物(《說文解字》:“亵,私服也”),引申為親近而不莊重,如“亵玩”(隨意玩弄)。
原指親近熟悉(《說文》:“狎,犬可習也”),後衍生為态度輕佻,如“狎昵”(過分親熱)。
二字組合強化了逾越分寸的親近與放肆之意。
《宋書·顔延之傳》:“輕肆亵狎,不避風節”,批評言行失檢、有傷風化。
《朱子家訓》:“不可亵狎于閨門之内”,強調家庭中需守禮防微杜漸。
詞語 | 側重方向 | 程度差異 |
---|---|---|
亵狎 | 行為放蕩+态度輕慢 | 含道德譴責 |
輕佻 | 言行浮薄不莊重 | 程度較輕 |
猥亵 | 性意味明顯的下流舉動 | 程度更重,涉違法 |
今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批判性語境(如“亵狎女性”“言行亵狎”)。需注意其強烈貶義色彩,與“戲谑”“調侃”等中性詞嚴格區分。
參考資料:
“亵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è xiá,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親近寵幸
指君主或上位者過度寵信、提拔身邊的小人,導緻忠良之臣被疏遠。例如:
輕慢、不莊重
形容舉止或态度輕浮隨意,缺乏尊重。例如:
其他補充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其反義詞可理解為“莊重”“敬重”,近義詞則包括“狎昵”“輕慢”等。需注意,“亵狎”與“狎亵”(xiá xiè)含義部分重疊,但後者更側重淫穢或不雅行為。
百動不如一靜般師薄妝編輿诐遁陛見冰人谄曲承教誠懸筆谏絺衣此一時彼一時錯寶雕腳釣艇兜嘴鈍聞鳳拍光圈貫侯龜奴和辯荒躭花下曬裈籍略駿作轹釜待炊離堂鸾蓋慢忘面闊默不做聲南冠客南廱鬧翻能名坡田穹峻起人人生如夢如獲至寳贍敏生捕繩纓熟料順風舒鴈殳仗貪求無猒疼疼熱熱天莊同貌脫縫違迕烏柹下邊相馬閑情險狹遐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