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祫祀的意思、祫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祫祀的解釋

即祫祭。《後漢書·祭祀志下》:“四時祫祀, 高帝 為 太祖 , 文帝 為 太宗 , 武帝 為 世宗 如舊。”參見“ 祫祭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祫祀是中國古代宗廟祭祀制度中的重要儀式,特指集合遠近祖先神主于太廟進行的合祭活動。該詞為聯合式合成詞,"祫"取"合"之義,"祀"指祭祀行為。祫祀最早見于周代禮制,通常于每三年冬季舉行,與四時之祭的"禘祀"形成互補關系。

從禮制層面分析,祫祀具有雙重功能:一是通過彙總先祖牌位體現"尊尊親親"的倫理觀念,二是以周期性大典強化宗法制度的傳承體系。《禮記·王制》記載"祫祭者,合先君之主于祖廟",印證了其聚合性的祭祀特征。漢代經學家鄭玄在《三禮注》中強調祫祀具有"審谛昭穆"的作用,通過牌位排列次序确認宗族内部尊卑關系。

在曆史實踐中,祫祀制度曆經演變。據《漢書·韋玄成傳》記載,西漢時期将祫祀周期調整為"五年而再殷祭",唐代杜佑《通典》則詳載了祫祀的牲牢、禮器規制。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系統考辨了祫祀與禘祀的儀節差異,指出祫祀更側重對全體祖先的統合性追思。

現代漢語研究中,《漢語大詞典》将祫祀定義為"古代天子諸侯所舉行的集合遠近祖先神主于太廟的大合祭",該釋義被《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采納,成為标準解釋。從語用學角度看,"祫祀"一詞多出現于曆史文獻及典章制度研究領域,現代日常語境已較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祫祀”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禮儀,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祫祀(拼音:xiá sì,注音:ㄒㄧㄚˊ ㄙˋ)即“祫祭”,指古代帝王将遠近祖先的神主合并于太廟進行合祭的儀式。這種祭祀通常在四季舉行,屬于宗廟大祭的一種。

2.曆史文獻依據

根據《後漢書·祭祀志下》記載:“四時祫祀,高帝為太祖,文帝為太宗,武帝為世宗如舊。”
這表明祫祀在漢代已是制度化祭祀,以漢高祖劉邦為太祖、漢文帝為太宗、漢武帝為世宗等先祖為祭祀對象。

3.與其他祭祀的區别

祫祀與“禘祀”不同,後者是五年一次的大祭,而祫祀更頻繁(四時舉行),且側重合祭所有祖先神主。此外,“禋祀”(yīn sì)則專指祭天禮儀,需燔柴升煙并供奉玉帛,與祫祀的宗廟祭祀性質不同。

4.文化意義

祫祀體現了古代“敬天法祖”的禮制思想,通過定期合祭強化宗族紐帶,彰顯帝王政權合法性。其儀式細節雖未完全留存,但通過史書片段可窺見古代祭祀制度的嚴密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與其他祭祀的對比,可參考《後漢書》《周禮》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辯論不來梅攙擠抄斷陳魚抽暇蠢物出判翠箓大雪山脈達政對歌頓進鵝項椅鋒芒畢露告白高唐觀狗兒年絓地滾調花燼皇帝信寶昏盲火艦翦簇簇腳闆靜凝矜功不立積中拘緊駏驢君大夫客邸蝌蚪書科制林将命使耐心耐意南海舶内陸海圮地掊取普濟衆生鉗蓋千重清冷瓊田草如石投水入選傷挫深圖遠算水程水門私有觀念遂初同德一心吐誠萬法頑仙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