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 太湖 中 洞庭西山 之麓,繞山十馀裡,寒氣逼人。相傳為 吳王 避暑處,故名。 唐 皮日休 《太湖詩·銷夏灣》:“當中數十頃,别如一天池。號為 銷夏灣 ,此名無所私。” 宋 範成大 《吳郡志》卷十八:“ 銷夏灣 ,在 太湖 洞庭西山 之 趾山 ,十餘裡繞之。舊傳 吳王 避暑處。周迴湖水一灣,冰﹝水﹞色澄徹,寒光逼人,真可銷夏也。”
“銷夏灣”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專有地名,以下為詳細解釋:
地理背景
銷夏灣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西南的太湖中,具體在洞庭西山的山麓處,三面環山,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因其地形如甕,湖水澄澈且寒氣逼人,成為天然的避暑勝地。
名稱由來
名稱中的“銷夏”意為“消暑、避暑”,“灣”指代地理形态。相傳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曾攜西施在此避暑,故得名。唐代詩人皮日休在《太湖詩·銷夏灣》中描述其“赤日莫斜照,清風多遙吹”,印證了清涼避暑的特點。
文化意義
銷夏灣不僅是自然景觀,還承載着隱逸文化。秦末漢初的“商山四皓”曾在此隱居,曆代文人如陸龜蒙、範成大、王寵等也留下詩篇,贊頌其幽靜之美與避世之趣。
常見誤解
部分資料将其誤作成語,實際應為專有地名。其名稱雖包含“銷夏”這一避暑含義,但并非成語,而是特指太湖中的這一曆史避暑地。
《銷夏灣》是一個諺語,它的意思是夏天的盡頭或者是夏天即将結束。
《銷夏灣》由四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钅"、"丨"、"氵"和"灬"。它總共由13個筆畫組成。
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中。他用《銷夏灣》這個詞來形容夏天結束的景象。
《銷夏灣》的繁體字為「銷夏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銷夏灣》的古時候寫法為「銷-(丨+覀)-氵-灬」。
夏日炎炎,陽光熾熱,人們期待夏天即将過去,萬物回複安甯。這個時候,我們用《銷夏灣》一詞來形容這樣的場景。
1. 銷售:指商品的買賣活動。 2. 夏天:指每年的6月至8月之間。 3. 灣口:指海灣入口或者其他水域的入口。 4. 夏季:指夏天的季節。
1. 夏日盡頭 2. 夏天結束 3. 夏日終結 4. 夏末
1. 夏日開始 2. 夏季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