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伯的意思、八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伯的解释

(1).古代畿外八州的最高长官,分别掌管四方诸侯,相传 尧 舜 时皆有。《礼记·王制》:“八州八伯。”《尚书大传》卷一下:“惟元祀巡守四岳八伯。” 郑玄 注:“ 尧 时得 羲和 ,命为六卿,其主春夏秋冬者并掌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出则为伯;其后稍死, 驩兜 、 共工 等代之,乃分置八伯。” 尧 时八伯为 驩兜 、 共工 、 放齐 、 鲧 ,馀四人不详。见 唐 贾公彦 《周礼正义序》引 郑玄 说。

(2). 晋 代 郗鉴 、 阮放 、 卞壸 、 蔡谟 、 胡毋辅之 、 阮孚 、 刘绥 、 羊曼 八人,时号 兖州 八伯。《晋书·羊曼传》:“时州里称 陈留 阮放 为宏伯, 高平 郗鉴 为方伯, 泰山 胡毋辅之 为达伯, 济阴 卞壼 为裁伯, 陈留 蔡謨 为朗伯, 阮孚 为诞伯, 高平 刘绥 为委伯,而 曼 为濌伯。凡八人,号 兖州 八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八伯是汉语古语词,特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八位贤臣,又称“八元”或“八恺”。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八伯指舜帝时期的八位德才兼备的治理者,分管四方诸侯事务。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命伯夷、伯益等八人分掌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合称“八伯”,象征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统辖与贤能治理。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二、历史背景与职能

  1. 官职性质

    “伯”原为古代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一),后引申为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八伯即四方诸侯的领袖,职责包括推行教化、监督诸侯、协调地方事务。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2. 人物记载

    据《左传·文公十八年》,八伯具体指: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一说为“八元”),以忠肃恭懿之德辅佐舜帝。

    来源:《十三经注疏·左传》,中华书局影印本。


三、语义演变


四、现代使用与词典收录

现代汉语中,“八伯”属罕见词,仅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均收录该词条,释义强调其历史官职属性及文化典故。

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9年。

网络扩展解释

“八伯”是一个具有多重历史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古代官职

  1. 尧舜时期的八州长官
    指古代畿外八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掌管四方诸侯。据《礼记·王制》和《尚书大传》记载,尧舜时期设置“八伯”,分掌八州事务。

    • 尧时八伯:明确记载的有驩兜、共工、放齐、鲧四人,其余四人不可考。
    • 舜时八伯:包括伯夷(阳伯)、羲仲与羲叔的后代(二羲伯)、弃(夏伯)、咎繇(秋伯)、和仲与和叔的后代(和伯)、垂(冬伯),另一人不详。
  2. 职能演变
    最初由“四岳”掌管四季与方岳事务,后因人员更替,逐渐分置为八伯,职责涵盖行政与诸侯管理。


二、晋代“兖州八伯”

指晋代兖州八位名士,以绰号著称:

  1. 成员及称号
    • 郗鉴(方伯)、阮放(宏伯)、卞壸(裁伯)、蔡谟(朗伯)
    • 胡毋辅之(达伯)、阮孚(诞伯)、刘绥(委伯)、羊曼(濌伯)。
  2. 社会影响
    八人因才学或性格特点得名,反映了当时士族阶层的文化风尚。

三、方言用法(次要含义)

在部分方言中,“八伯”可指兄弟中的长子,或作为对年长者的尊称。此用法较为地方化,文献记载较少。


该词主要用于历史语境,需结合文献区分具体指向。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晋书》及《周礼正义序》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行纸百万雄师半菽本章变蛋辩证法惨舒漕斛成群啜喇传点磁悬浮车辆篡立獃头獃脑地方第四声飞天港纸棺椟官鸡国子监骇观横害壶蠭谫谫屑屑胶密桀恶惊呆警炼宽放劳政廉誉领讨罗浮春落黑免解磨刮你儜偏州鼙吹貔虎千忌岂不倾狡青牛妪人体沙海兽人霜柯田额田黄同气连枝土葬骫骳唯妙唯肖温补闻过则喜无能为力暇刻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