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指弦歌之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新秋言怀三十韵次韵》:“山衣轻斧藻,天籟逸弦匏。蕙展风前带,桃烘雨后胶。” 宋 欧阳修 《武城王庙问进士策》之二:“使愚民目不识俎豆,耳不闻弦匏,民俗顽鄙,刑狱不衰。”
(2).指弹奏。 宋 苏轼 《书鲜于子骏楚词后》:“学者方欲陈六代之物,弦匏三百五篇,黎然如戛釜灶、橦罋盎,未有不坐睡窃笑者也。”
絃匏:弦和匏。均乐器名。古代八音中“匏曰笙,丝曰絃”,因亦泛指乐器。 宋 范仲淹 《观猎》诗:“翦棘争探穴,摧林竞覆巢。惟开三面者,盛德播絃匏。”参见“ 弦匏 ”。
“弦匏”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释:
借指弦歌之声
指代礼乐教化的声音或音乐演奏的场景。例如唐代陆龟蒙的诗句“天籟逸弦匏”,宋代欧阳修也以此描述礼乐缺失后的社会问题。
指弹奏行为
宋代苏轼在《书鲜于子骏楚词后》中用“弦匏”描述弹奏动作,强调音乐的表现形式。
在古汉语中,“弦匏”常被赋予社会教化功能,如欧阳修认为民众若“不闻弦匏”,会导致民风败坏,体现了音乐与道德秩序的关联。
“弦匏”既是具体乐器的统称,也象征礼乐文化,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双重含义。
弦匏(xián páo)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三个部首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弦(四点水,共三笔)
匏(匕字底,共七笔)
来源:
弦匏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一种,早在古代就有使用。弦指的是乐器中的弦,匏是指容器形状。因为弦匏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葫芦,因此得名。
繁体:
弦匏在繁体中的写法是「弦匜」,字形稍有不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弦匏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弦部分的「弦」字在古代写作「絃」,匏部分的「匏」字写作「匋」。
例句:
1. 大家手中都拿着弦匏,欢快地演奏着音乐。
2. 这个弦匏的外形非常精美,手感也很好。
组词:
1. 弦鸣:指乐器弦线发出声音的动作。
2. 弦乐:指用弦乐器演奏的音乐。
3. 匏蓝:指一种形状像弦匏的花卉。
近义词:
弦匏的近义词是「弦匣」,表示一种类似的乐器容器。
反义词:
弦匏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