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念。《管子·内業》:“敬除其舍,精将自來,精想思之,寧念治之。” 南朝 梁簡文帝 《與智琰法師書》:“佇望來儀,一日三歲,想思弘利益理,當無爽指。” 唐 李山甫 《寄太常王少卿》詩:“想思重回首,梧葉下紛紛。”《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其妻叙及别後想思,因説每夜夢中如此如此。”
“想思”是一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想念、思念,多用于表達對人或事物的深切情感。以下是具體解析:
基本含義
“想思”由“想”與“思”複合而成,二者均有“思念、思考”之意。結合古籍用例(如唐代王維《送宇文太守赴宣城》中“何處寄想思”),可明确其意為深切的挂念或追憶。
與“思念”的關聯
現代漢語中,“思念”更常用,而“想思”多見于古詩文。例如宋代吳潛《賀新郎》中“南墅鶴,想思主”,即通過意象表達對故人的懷念。兩者本質相同,但“想思”更具文學色彩。
情感表達
唐代李山甫《寄太常王少卿》中“想思重回首,梧葉下紛紛”,通過自然景物烘托思念的綿長。
宋代司馬光《酬安這謝光兄弟見過》中“不進一二日,不見已想思”,則直接抒發了短暫離别後的惦念。
修辭手法
如胡翼龍《踏莎行》中“想思不抵藕絲長”,以藕絲比喻思念的悠長,凸顯情感的細膩與纏綿。
現代漢語中,“想思”已較少單獨使用,更多以“思念”“想念”替代。但在文學創作或仿古表達中,仍可借用該詞增強意境,例如:“縱隔山海,想思不絕。”
“想思”是古典文學中表達思念之情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更多例證,可參考中的古詩文來源。
《想思》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思考、思念或者回憶。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表達出不同的含義。
《想思》的部首是心字旁(⺗),它具有四個筆畫。
《想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詞彙。它的繁體字形為「想思」,繁體字的書寫更加複雜。
在古時候,「想思」有可能使用不同的字形。例如,有時可以将「想」字的不同寫法加在「思」字的下方,或者将「想思」拆分為「相」和「田」的組合。
1. 他常常沉浸在對往事的想思之中。
2. 她思念着遠方的親人,情不自禁地湧上心頭。
1. 想象:腦海中構思出的事物或情景。
2. 思考:用腦子來思索、思維。
3. 思念:思念某人或某物。
思考、思索、回憶、懷念。
忘記、遺忘、放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