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朝践的意思、朝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朝践的解释

古代祭礼仪节之一。《周礼·春官·司尊彝》:“其朝践用两献尊。” 郑玄 注:“朝践,谓荐血腥,酌醴,始行祭事,后於是荐朝事之豆籩。” 孙诒让 正义谓朝践为荐腥后之献。见《周礼正义》卷三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朝践(zhāo jiàn)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专有名词,特指周代宗庙祭祀的特定环节,其核心含义为清晨进献牲血与牲体于堂上的仪式。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项详解:

一、字义分解

  1. 朝(zhāo)

    指清晨,强调仪式举行的时间。《说文解字》释“朝”为“旦也”,即日出之时。

  2. 践(jiàn)

    本义为“踩踏”,引申为进献、陈列。《仪礼·士昏礼》郑玄注:“践,犹行也”,此处指仪式性陈设。

二、完整释义

朝践指周代祭祀中,主祭者于清晨将宰杀的牲血(郁鬯)与生牲肉(腥俎)进献并陈列于庙堂的环节,是“馈食礼”的起始步骤,旨在以血腥之气降神。

三、仪式流程(据《周礼》记载)

  1. 降神阶段:

    司尊彝“以郁鬯灌地”迎神,后以牲血盛于“璋瓒”献于神位前。

  2. 陈设牲体:

    将解割后的生牲(豚解七体)置于俎上,按尊卑次序摆列堂中,象征以全牲敬神。

四、文化意义

朝践是“血祭”的典型体现,古人认为血腥之气可通达神明。《礼记·郊特牲》载“血祭,盛气也”,强调其沟通人神的象征功能。此仪式集中反映了周代“敬天法祖”的礼制思想。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6册,第1283页
  2. 《周礼·春官·司尊彝》(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五
  3. 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89页
  4. 《仪礼·特牲馈食礼》郑玄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5. 《礼记·郊特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八
  6.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第112页

网络扩展解释

“朝践”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一个特定环节,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朝践是周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步骤,指在祭祀开始时,向神灵进献生肉(血腥)并敬献醴酒的过程。这一环节标志着祭祀活动的正式开端。

  2. 文献出处
    源自《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其朝践用两献尊。”郑玄注解说:“朝践,谓荐血腥,酌醴,始行祭事。” 即通过献生肉和醴酒开启祭祀。

  3. 流程解析

    • 荐血腥:供奉未经烹煮的牲肉,象征对神灵的原始敬意。
    • 酌醴:用特制的醴酒进行献祭,配合血腥完成初步礼仪。
    • 后续衔接:朝践之后进入“朝事”环节,献上豆笾等礼器中的熟食。
  4. 历史注疏
    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进一步说明,朝践特指“荐腥后之献”,即献生肉后进行的第一次正式献礼,强调其作为祭祀程序关键节点的作用。

  5. 延伸含义
    该词中的“践”取“履行”之义,体现对传统礼制的严格遵循。马端临《文献通考》将朝践与迎牲、坐尸等环节并列,突显其在整套祭礼中的结构性地位。

朝践是周礼中通过血腥与醴酒献祭启动祭祀的核心仪节,反映了古代“敬天法祖”的礼仪思想。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查阅《周礼正义》卷三十八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安适安泰巴山虎比肩齐声并力襜如乘桴成禽驰管充腹从听璀玮大祸临头待命丹砂电耀雕瘵番入凤翥鹏翔分铜浮尘负心附炎趋热高唱高山深涧过期河鼓后戒寰中悔戾获偶禁斥经厂本金尽裘敝皲皴恪勤扣杀口爽羸疢领异标新路德马爮瓜面谩弭口滂润潘将军袍子评注济跄善刀而藏善吏生毛失欢十年内乱属丝晚爨枉教螱飞吴伟业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