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践的意思、朝践的详细解释
朝践的解释
古代祭礼仪节之一。《周礼·春官·司尊彝》:“其朝践用两献尊。” 郑玄 注:“朝践,谓荐血腥,酌醴,始行祭事,后於是荐朝事之豆籩。” 孙诒让 正义谓朝践为荐腥后之献。见《周礼正义》卷三八。
词语分解
- 朝的解释 朝 ā 早晨:朝阳。朝晖。朝暮。朝霞。朝气。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复无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对着:朝向。朝前。朝阳。坐北朝南。 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
- 践的解释 践 (踐) à 踩,踏:践踏。践履。作践。 履行,实行:践行。实践。 陈列整齐。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践祚。践极(皇帝即位)。 古同“剪”,灭除。 古同“浅”,浅陋。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朝践”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一个特定环节,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朝践是周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步骤,指在祭祀开始时,向神灵进献生肉(血腥)并敬献醴酒的过程。这一环节标志着祭祀活动的正式开端。
-
文献出处
源自《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其朝践用两献尊。”郑玄注解说:“朝践,谓荐血腥,酌醴,始行祭事。” 即通过献生肉和醴酒开启祭祀。
-
流程解析
- 荐血腥:供奉未经烹煮的牲肉,象征对神灵的原始敬意。
- 酌醴:用特制的醴酒进行献祭,配合血腥完成初步礼仪。
- 后续衔接:朝践之后进入“朝事”环节,献上豆笾等礼器中的熟食。
-
历史注疏
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进一步说明,朝践特指“荐腥后之献”,即献生肉后进行的第一次正式献礼,强调其作为祭祀程序关键节点的作用。
-
延伸含义
该词中的“践”取“履行”之义,体现对传统礼制的严格遵循。马端临《文献通考》将朝践与迎牲、坐尸等环节并列,突显其在整套祭礼中的结构性地位。
朝践是周礼中通过血腥与醴酒献祭启动祭祀的核心仪节,反映了古代“敬天法祖”的礼仪思想。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查阅《周礼正义》卷三十八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朝践(cháo jià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朝”和“践”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如下:
- 朝:部首是木,总笔画数是12;
- 践:部首是足,总笔画数是13。
朝践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古代,朝践意指君主日常的行动和举止,特指君主到宫殿大殿举行朝会的动作。
繁体字中,《朝践》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字形稍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朝的字形曾有多种写法,如“宅”、“朝”等。而践的字形也有变化,如“踐”、“跈”等。
下面是一个使用朝践的例句:
君主每天早晨步入大殿,开始朝践仪式。
朝践还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朝仪”、“朝廷”等。
与朝践相关的近义词是“朝会”、“朝拜”等,它们都表示君主或者领导人的行动和仪式。
朝践的反义词是“退朝”,表示君主或者领导人离开朝会回到私人场所。
希望这些回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