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抄盜的意思、抄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抄盜的解釋

劫掠財物的盜賊。《後漢書·烏桓傳》:“ 烏桓 不便水土,懼久屯不休,數求謁去, 莽 不肯遣,遂自亡畔,還為抄盜。”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三:“鄉人 魏序 欲東行,荒年,多抄盜,令卿筮之。” 南朝 梁 蕭統 《請停吳興丁役疏》:“若善人從役,則抄盜彌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抄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強行劫掠財物或侵犯掠奪的行為”,常用于描述古代軍事行動或暴力奪取的場景。以下從詞義解析、文獻用例、語義演變三方面展開說明:

  1. 詞義解析

    “抄”在古漢語中本義為“搜查、掠奪”,《說文解字》釋為“叉取也”,引申為突擊性劫掠;“盜”指非法占有,二字組合後強化了行為的非法性與暴力性。該詞多用于描述軍隊或匪徒對平民的劫掠行為,如《後漢書·西羌傳》載“羌人抄盜邊縣”,即指羌族軍隊侵擾邊境、掠奪百姓。

  2. 文獻用例

    該詞在正史與文學作品中均有記載:

    • 《三國志·魏書》提及“匈奴數抄盜邊境”,反映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
    • 唐代杜佑《通典·兵典》将“抄盜糧道”列為古代戰争中切斷敵方補給的重要戰術。
  3. 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抄盜”的使用頻率降低,多被“搶劫”“洗劫”等詞替代,但仍見于曆史研究或仿古語境。其構詞法保留了對暴力掠奪行為的直接描述,體現了漢語複合詞通過單字組合強化語義表達的特點。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抄盜”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分兩個層面理解:

一、古代漢語中的本義 指劫掠財物的盜賊,屬于名詞用法。該釋義在《後漢書》《搜神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例如:

二、現代引申義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動詞性成語,意為“抄襲并盜竊他人成果”。但需注意:

  1. 此用法未見于古代文獻
  2.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抄襲”“剽竊”等詞彙
  3. 可能屬于當代對詞語的重新解構,尚未成為權威規範用法。

辨析建議:在古籍閱讀或學術寫作中應采用“劫掠盜賊”的本義;若需表達剽竊含義,建議優先使用“抄襲”等規範詞彙以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兵枹鼓飽暖思淫欲八音遏密綳定邊疆表格殘民誠善齒戰出分子戳紗楚醅詞義地公蠹孔付諸一笑公聲過律好運禾主花簇簇畫壇嘉卉将明堅樸借巧筋鬥雲金珥隽聲凱弟慷慨輸将诓吓狼子連草糧料院碌碌營營律格沒對邈玄蜜滓潛壤起舵輕垢俅俅七燿戎蠻蠕動儒侶沙米生死搏鬥四泾鐵窗風味提醒唾棄文官果無常午上橡皮筋閑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