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漏壺中的水下滴以标記時刻。《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穰苴 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 賈 ( 莊賈 )。” 司馬貞 索隱:“立表謂立木為表以視日景,下漏謂下漏水以知刻數也。”《後漢書·律曆志下》:“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刻,以考中星,昬明生焉。”
“下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古代計時工具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下漏(拼音:xià lòu)指漏壺中的水下滴以标記時刻,是古代通過滴水計量時間的一種方式。例如《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其中“立表”指立木測日影,“下漏”即用漏壺滴水計時。
部分網頁(如)提到“秘密洩露”的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建議以“漏壺計時”為核心含義理解該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史記》《後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下漏(xià lòu)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兩個部分,分别是“下”和“漏”。下漏的意思是向下滴漏、滲透。
下字的部首是一,它的總筆畫數是五畫;漏字的部首是氵,它的總筆畫數是七畫。
下漏是由漢字組成的詞語,中文中寫作“下漏”,而在繁體字中寫作“下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下漏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1. 雨水從屋頂上的瓦片裂縫中下漏進來。
2. 這個水龍頭下漏水,需要修理一下。
下漏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下漏盤、下漏道等。
下漏的近義詞有滲漏、潛流。
下漏的反義詞是不漏、不滲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