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農曆”
我國古代曆法之一。相傳創始于 夏 代,因而得名。又稱陰曆、農曆、舊曆。實際是一種陰陽合曆。它以寅月為歲首,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月,以十二或十三月為一年。月分大盡小盡,大盡每月三十天,小盡每月二十九天。其置閏法是:三年一閏,五年二閏,十九年七閏。《後漢書·律曆志中》:“ 永元 十四年,待詔太史 霍融 上言:‘官漏刻率九日增減一刻,不與天相應。或時差至二刻半,不如 夏 曆密。’”《宋書·律曆志下》:“夏曆七曜西行,特違衆法, 劉向 以為後人所造,此可疑之據二也。”
夏曆是中國古代曆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特征與曆史演變如下:
夏曆是夏朝創制的傳統曆法,屬于陰陽合曆(結合太陽與月亮運行周期),以寅月(正月)為歲首,采用「建寅」原則确定月份排列。現代所稱的農曆雖常被等同于夏曆,但實際繼承的是漢代《太初曆》的規則體系。
月份劃分
以朔望月為基準,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355天(平年),通過置閏(19年7閏)匹配太陽年周期。
節氣系統
設置二十四節氣反映太陽運行位置,指導農事活動,體現陽曆成分。
歲首差異
區别于殷曆(歲首十二月)、周曆(歲首十一月),夏曆以正月為年始,形成「夏正」傳統。
夏曆在不同語境中被稱為:
需注意這些别稱可能引發概念混淆,如嚴格來說現代農曆并非夏代原曆。
作為中國最早系統化的曆法,夏曆的建寅傳統、節氣體系深刻影響了東亞文化圈的時間認知,至今仍是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的計算基準。
夏曆是指中國古代的一種曆法體系,也是中國傳統農曆的一種形式。它以夏季為起始點,将一年分為十個月,每個月以月相變化為依據劃分。
夏曆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夏(一)和曆(廠、廣、業三個部首)。
夏的筆畫數為4畫,曆的筆畫數為6畫。
夏曆最早出現在古代殷商時期,據說是夏朝中這個曆法首次使用。後來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曆法體系。
夏曆的繁體字為「夏曆」,其中「曆」是「曆」的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夏曆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漢時期的《說文解字》中,将夏曆寫成「夏暦」。
1. 我們過去的祖先使用夏曆來統計時間。
2. 因為夏曆以農曆為基礎,所以農曆年份與夏曆年份不完全對應。
曆法、夏季、夏朝、夏天、夏曆年、夏曆月等。
農曆、陰曆。
公曆、陽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