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古的意思、下古的詳細解釋
下古的解釋
近古。所指的具體時代說法不一。《漢書·藝文志》“世歷三古” 顔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孟康 曰:“ 伏羲 為上古, 文王 為中古, 孔子 為下古。”《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唐 孔穎達 疏:“ 伏羲 為上古, 神農 為中古,五帝為下古。”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五:“大抵自 羲 、 農 至 堯 、 舜 為上古, 三代 之世為中古,自 戰國 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詞語分解
- 下的解釋 下 à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 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裡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學藝術,常與“陽春白雪”對舉)。 方面,方位:兩
- 古的解釋 古 ǔ 時代久遠的,過去的,與“今”相對:古代。古稀(人七十歲的代稱,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來稀”)。古典。古風。古訓。古道(a.指古代的道理;b.古樸;c.古老的道路)。 古體詩的簡稱:五古(
專業解析
下古,作為漢語曆史分期術語,具有特定的含義和文化背景。其核心釋義與曆史斷代密切相關:
一、核心釋義
“下古”指中國曆史上繼“上古”、“中古”之後相對晚近的古代時期。具體而言:
- 在傳統的三古(上古、中古、下古)分期框架中,“下古”通常指夏、商、周三代(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這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甲骨文、金文)的早期王朝階段,标志着中華文明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
- 其時間範圍承接“中古”(常指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距離後世相對較近的古代階段。
二、曆史分期背景
“下古”的概念源于中國古代對曆史時期的劃分習慣,體現了古人“法先王”的曆史觀和對不同時代特征的認知:
- 上古:一般指三皇五帝時期,屬于傳說時代,文明初創。
- 中古:常指秦至唐或宋之前的王朝更疊時期,制度文化漸趨成熟。
- 下古:特指夏商周三代,是儒家經典(如《尚書》、《詩經》)主要記載的時代,被視為禮樂制度奠基、王道政治實踐的典範時期,對後世思想文化影響深遠。這種分期并非嚴格的現代史學斷代,更多反映了傳統文化對曆史源流的理解。
三、文化意義
“下古”一詞承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 它代表了中華文明早期國家形态的成熟階段,是華夏民族精神和制度文化的重要源頭。
- 在學術研究和文獻讨論中,“下古”常與“上古”、“中古”并用,用以劃分不同曆史階段的研究對象或文獻特征(如語言演變、思想發展)。
- 需要注意的是,“下古”是一個相對概念,其具體所指在不同語境或不同學者的劃分中可能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夏商周三代是主流共識。它區别于現代考古學或地質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或“青銅時代”等分期概念,更側重于曆史文獻與文化傳統的脈絡。
參考資料: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等權威辭書對“下古”詞條的解釋,以及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等著作中關于曆史分期術語的論述。
- 曆史分期背景參考了中國古代史通論類著作(如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中關于傳統曆史分期的介紹。
網絡擴展解釋
“下古”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一、時間範疇
-
基本定義
指“近古”,屬于中國曆史分期中的“三古”之一,但具體時代劃分存在多種說法:
- 三國魏·孟康:伏羲為上古,周文王為中古,孔子時代為下古(《漢書·藝文志》注引)。
- 唐代孔穎達:伏羲屬上古,神農為中古,五帝時期為下古(《禮記·禮運》疏)。
- 元代李治:夏商周三代為中古,戰國至著書時代(元代以前)為下古。
-
時限争議
不同文獻對“下古”的界定差異較大,但普遍認為其晚于上古、中古,通常涵蓋戰國至秦漢或更晚時期。
二、其他釋義
“下古”一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在曆史分期中,其時間範圍因文獻而異;在書法中則特指小篆。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藝文志》《禮記》注疏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昂首挺胸案奏霸氣别樹一幟賓天博聞強志常甯朝座崇明惷惷登相彫騷冬赈兒豎放春方止非池中物楓宸灌莽歸釣歸寂寒苦寒盟合生鴻歸踝胫恢富呼頭講旅牋藤金牓金口玉言繼踵涓埃之報六蔽鹿韭綠林芼羹敏智木人慕羨品讀窮兵黩武茕疚球迷睿略沙沚申畫神色張皇適便史皇水筩私詞隨人滔滔不盡填造維那汙抔小考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