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 五畤原 ,在今 陝西 鳳翔縣 南。 秦 漢 時祭祀天帝的處所。《史記·孝武本紀》:“上初至 雍 ,郊見五畤。” 張守節 正義:“先是 文公 作 鄜畤 ,祭 白帝 ; 秦宣公 作 密畤 ,祭 青帝 ; 秦靈公 作 吳陽上畤 、 下畤 、祭 赤帝 、 黃帝 ; 漢高祖 作 北畤 ,祭 黑帝 ;是五畤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 成帝 建始 二年,罷 雍 五畤,始祀皇天上帝於 長安 南郊。”
關于“五畤”的詞義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五畤”是秦漢時期祭祀天帝的專用場所,又稱“五畤原”,位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部。其名稱中的“畤”特指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壇。
曆史背景
補充說明
由于當前可參考的權威資料有限(僅提及,且标注為“極低權威性”),建議進一步查閱《史記·封禅書》《漢書·郊祀志》等古籍,或考古研究文獻,以獲取更準确的曆史細節和地理位置考證。
《五畤》(wǔ zhì)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五個行止或蓋的地面”,也可以指奏章的前言。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土”和“田”,并且有10畫。
《五畤》的首個部首是“土”(tǔ),表示與土地有關。第二個部首是“田”(tián),表示與農業、耕種有關。根據漢字書寫規則,它總共有10畫。
《五畤》的繁體字為“五疇”,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關于《五畤》的字形,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整體結構和意義是一緻的。
例句:他在奏章的《五畤》中表達了對國家農業發展的關切。
組詞:畤地(zhì dì,田地)、畤田(zhì tián,農田)、畤丘(zhì qiū,耕地的小山丘)。
近義詞:五疇(wǔ chóu)。
反義詞:非畤(fēi zhì,非農業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