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志、詩、禮、樂、哀達到的最高境界。《禮記·孔子閑居》:“ 子夏 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 孔子 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孔穎達 疏:“此經, 子夏 問五至之事, 孔子 為説五至之理……雲凡言至者,謂經中五事至者也,雲至於民者,君行五事至極於民。”
(2).五種标準。《鹖冠子·博選》:“權人有五至,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厮役,五曰徒隸。” 王闿運 《題鹖冠子》:“其書言四稽五至,欲人主之知人。”
“五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概念,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解釋:
出自《禮記·孔子閑居》,指志、詩、禮、樂、哀五種精神境界的極緻狀态。其核心邏輯為層層遞進:
出自《鹖冠子·博選》,指選拔人才的五種标準:
以上内容綜合了《禮記》《鹖冠子》及後世注疏,因搜索結果權威性标注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原典或權威文獻佐證。
《五至》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五個方面、五個層面、五個程度、五個範圍、五個階段。它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物或情況在五個方面或層面上達到了某種程度或範圍。
《五至》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卩”(卩是一個漢字部首,一般出現在漢字的右邊),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五至》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形式為「五至」,是使用繁體字書寫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五至》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基本上還是由類似的部首和筆畫組成。
1. 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環境五個方面全面考慮,确保問題能得到徹底的解決。
2. 這本書涵蓋了故事情節、人物塑造、語言表達、藝術風格和主題思想五個層面,并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至》與其他詞語的組合可以形成以下詞組:
1. 五個至關重要:表示某事物或情況在五個方面都非常重要。
2. 五個至高無上:表示某事物或情況在五個層面上達到了最高境界。
近義詞:五方、五層、五程、五範、五階。
反義詞:零至、一至、二至、三至、四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