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我的意思、無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我的解釋

[anatta;anatman] 佛教基本教義之一,斷言否認靈魂、本體或任何其他先于任何現象存在的永久的物質實體的存在

詳細解釋

(1).沒有自我;沒有我這個人。《宋書·謝莊傳》:“ 江東 無我,卿當獨秀。我若無卿,亦一時之傑也。”

(2).不抱一己之見;無私心,忘我。《關尹子·三極》:“聖人師萬物,惟聖人同物,所以無我。” 宋 蘇轼 《司馬溫公神道碑》:“二聖忘己,惟公是式;公亦無我,惟民是度。” 金 元好問 《四哀詩·李欽叔》:“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無我與君深。”

(3).佛教語。謂世界上不存在實體的自我,以諸法無我為根本義。 唐 王維 《能禅師碑》:“禪師默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迥超無我。” 唐 鮑溶 《贈僧戒休》詩:“風行露宿不知貧,明月為心又是身。欲問月中無我法,無人無我問何人?” 宋 蘇轼 《勝相院經藏記》:“苦空無我,無量妙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我”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化哲學内涵

一、基礎釋義(現代漢語角度)

“無我”指主體消解自我意識、淡化個體存在的狀态。

二、佛教哲學釋義(核心來源)

“無我”(梵語 Anātman)是佛教根本教義“三法印”之一,包含兩層含義:

  1. 人無我(人空):

    個體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暫時聚合而成,并無永恒不變的靈魂或主宰(《佛學大辭典》電子版)。

  2. 法無我(法空):

    一切現象皆因緣和合而生,本質為空性,不存在獨立不變的實體(《佛學常見詞彙》)。

三、文化延伸與思想實踐

  1. 道家思想:

    莊子提出“至人無己”(《莊子·逍遙遊》),主張擺脫自我執念以達“天人合一”,與佛教“無我”有相通之處(《中國哲學大辭典》)。

  2. 儒家倫理:

    宋明理學倡導“克己複禮”,通過克制私欲實現社會和諧,體現“無我”的實踐導向(《儒家哲學新論》)。

  3. 現代應用:

    心理學中的“心流”狀态(專注忘我)、利他主義行為,均被視為“無我”的當代诠釋(《積極心理學手冊》)。


權威參考文獻

佛學大辭典. "無我"詞條.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佛教經典數字化平台)

張岱年. 《中國哲學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

陳來. 《儒家哲學的傳統與當代》.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

塞利格曼. 《積極心理學手冊》.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引文規範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基礎語義及佛教哲學原典,文化部分援引權威哲學著作,心理學延伸參考學界經典文獻,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學術深度。

網絡擴展解釋

“無我”是佛教核心教義之一,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綜合理解:

一、佛教教義基礎

  1. 否定恒常實體:佛教認為“我”被定義為“恒常不變的獨立個體”,但佛陀通過“諸行無常”法印指出萬物皆在變化,不存在永恒實體。同時,“緣起論”強調一切現象由五蘊(色、受、想、行、識)因緣聚合而成,無獨立主宰性,故“無我”即否定“我”的恒常性與獨立性。
  2. 五蘊共相:無我與無常、苦并列為五蘊的共相,指一切現象無實存自性,如《大智度論》所言“一切有為法無常、苦、無我”。

二、哲學内涵

  1. 破除執念:主張放下對“自我”的執着,包括自我見解、欲望與情緒,通過超越個人利益達到心靈自由。
  2. 緣起性空:萬物因緣而生、無自性,故“如來說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強調現象的相對性與虛幻性。

三、實踐意義

  1. 修行目标:通過内觀四念處等修行方法,覺察身心無常,消解“我執”,最終脫離苦的輪回。
  2. 生活态度:保持心腦一緻,以平等包容的态度面對境遇,不因個人認知判斷事物,實現内在平和。
  3. 社會性價值:倡導無私精神,以集體利益為重,符合“道法自然”的客觀規律遵循。

無我并非否定個體存在,而是通過消解對“恒常自我”的執着,達到智慧與解脫。其思想對哲學、心理學及現代人應對壓力均有啟示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虜篦頭待诏陛下補角材理蒼鸆抽拔大馭地羊冬釀緞匹庫躲閃風疹浮塵子拂廬阜贍桂檝沽譽買直漢拜恒矢和戎厚禮後夜芔隕鍵盤樂器賤相岕荈脊封經論俊能空碧虧本連輿盲眡美睡辇閤陪累譜籍撲認清宮清祀乞人容許燒煳了卷子生像石女四倒隨藍唐花讨撲陶埴天仙子剔亮通勤痛心拔腦無覺香蕉蘋果象生閑麗卸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