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atta;anatman] 佛教基本教義之一,斷言否認靈魂、本體或任何其他先于任何現象存在的永久的物質實體的存在
(1).沒有自我;沒有我這個人。《宋書·謝莊傳》:“ 江東 無我,卿當獨秀。我若無卿,亦一時之傑也。”
(2).不抱一己之見;無私心,忘我。《關尹子·三極》:“聖人師萬物,惟聖人同物,所以無我。” 宋 蘇轼 《司馬溫公神道碑》:“二聖忘己,惟公是式;公亦無我,惟民是度。” 金 元好問 《四哀詩·李欽叔》:“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無我與君深。”
(3).佛教語。謂世界上不存在實體的自我,以諸法無我為根本義。 唐 王維 《能禅師碑》:“禪師默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迥超無我。” 唐 鮑溶 《贈僧戒休》詩:“風行露宿不知貧,明月為心又是身。欲問月中無我法,無人無我問何人?” 宋 蘇轼 《勝相院經藏記》:“苦空無我,無量妙義。”
“無我”是佛教核心教義之一,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綜合理解:
一、佛教教義基礎
二、哲學内涵
三、實踐意義
無我并非否定個體存在,而是通過消解對“恒常自我”的執着,達到智慧與解脫。其思想對哲學、心理學及現代人應對壓力均有啟示意義。
《無我》是一個常用詞彙,意為沒有自我、沒有個體意識或消融自我的狀态。它可以形容人們在某些特定的境遇中,放下個人利益或自我中心,超越私欲,追求無私無我。拆分《無我》的部首是一橫(一)和心(心),它的筆畫總共有六畫。
《無我》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是佛教教義的重要概念之一。佛教主張人們放下貪欲和執着,認識到個體的虛無與永恒,從而實現心靈的解脫。後來,《無我》一詞也被引申為一種境界,用于形容人們超脫自我,無私無我地服務他人或投身于一項偉大的事業。
《無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無我」。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無我」的寫法略有不同,用的是「吾無」。盡管字形上有所差異,但意義相同。
1. 他為了人民幸福,不顧個人前途,表現出了無我精神。
2. 在修行中,我們要學會舍棄貪念,達到無我境界。
3. 古代聖賢們追求的是無我之境,以利他為宗旨。
1. 無私無我:形容一個人毫無私心,不計較個人得失,奉獻他人或事業。
2. 涅槃歸無:佛教用語,意指通過修行而達到超脫輪回,與衆不同的境界。
3. 無我替身:用于戲曲或武俠小說中,指一個人精通變化技巧,可以隨時替代他人。
近義詞包括無欲、無私、大公無私等,這些詞語都強調一個人不以個人利益為中心,追求超越自我的境界。
反義詞有自私、自我中心、自利等,與《無我》相對立,形容一個人過分以個人利益為中心,不考慮他人的需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