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古炊具,釜内分格,可以同時烹調各味食物。《三國志·魏志·鐘繇傳》:“ 魏國 初建,為大理,遷相國, 文帝 在東宮,賜 繇 五熟釜,為之銘曰:‘於赫 有魏 ,作 漢 藩輔,厥相惟鐘,實幹心膂。’” 裴松之 注:“《魏略》: 繇 為相國,以五熟釜鼎範因太子鑄之。釜成,太子與 繇 書曰:‘昔 有黃 三鼎, 周 之九寳,鹹以一體使調一味,豈若斯釜五味時芳?’”亦省稱“ 五釜 ”。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蔔居》:“ 韓兄 高掇巍科,遠參名鎮,功鐫五釜,價重千金。”
“五熟釜”是古代一種分格炊具,主要用于同時烹煮多種食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五熟釜的釜内設有多個隔層或分格,可同時烹調不同風味的食材,類似于現代的“鴛鴦鍋”。其名稱中的“五”并非固定指五種食物,而是泛指多格或多類。
曆史淵源
據《三國志·魏志·鐘繇傳》記載,魏文帝曹丕曾将五熟釜賜予重臣鐘繇,并刻銘文表彰其功績。裴松之注引《魏略》提到,太子曹丕在鑄造此釜時,強調其“五味時芳”的功能,即一鍋兼具多種味道。
結構與用途
釜内分格設計突破了傳統單一口味的限制,既能滿足不同飲食需求,又節省燃料和時間。這種創新結構被視作現代鴛鴦鍋的雛形。
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如)提到“五熟釜”被引申為成語,比喻經過多次磨煉後技藝娴熟、心境沉穩之人。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資料中較少見,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衍生義。
五熟釜既是古代實用炊具,也承載了文化象征意義,其分格設計體現了飲食智慧,曆史記載則反映了它在政治賞賜中的特殊地位。
《五熟釜》是一個以五熟為主題的成語,意思是指五個釜爐都已經熱透了,形容非常熱鬧繁華的場面。
《五熟釜》的拆分部首是火(灬),筆畫數分别是五、八、十。
《五熟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傳說古代齊國有個很有名的大廚,他所烹制的菜肴非常美味,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品嘗。為了應付客人衆多,這個大廚特意準備五個釜爐,每個釜爐都煮着不同的美食。午時,五個釜爐都已經燒得非常熱,因此形成了熱鬧繁華的場面。從此,人們就用來形容喧鬧繁華的場面。
《五熟釜》的繁體字為《五熟釡》。
在古時候,漢字“釜”寫作“釡”,寫法有一定的區别。現代寫法中,“釜”是指鼎狀的大鍋。在古代《康熙字典》中,“釜”的字形與現代稍有差異,鍋底的形狀更加圓潤。
這個廟會上人山人海,熱鬧得像五熟釜一樣。
組詞:熟熟、釜底遊魚、熱鬧、人山人海。
近義詞:鴻門宴、熱鬧非凡、人山人海。
反義詞: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