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书而舞。语出《韩非子·喻老》:“ 王寿 负书而行,见 徐冯 於固涂, 冯 曰:‘……书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於是 王寿 因焚其书而儛之。” 清 钱谦益 《华山庙碑歌题华州郭胤伯所藏西岳华山庙碑》诗:“儛书不顾经若典,破体岂论隶与蝌。”
“儛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典故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儛书”指“焚书而舞”的行为,其中“儛”通“舞”。该词源自对典籍的批判性态度,强调知识应内化于心而非拘泥于书本形式。
出自《韩非子·喻老》:
王寿负书而行,遇徐冯于固涂。徐冯曰:“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王寿遂焚书而儛之。
故事中,徐冯认为真正的智者无需依赖藏书,王寿受此启发焚书起舞,象征摆脱对书本的依赖,追求知行合一。
该词隐含对教条主义的反思,主张灵活运用知识而非机械记忆。其核心思想与道家“得意忘言”的哲学观相通,强调超越文字表象,直达本质。
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讨论中,形容对知识的批判性吸收。例如:
他研究古籍多年,最终选择“儛书”明志,投身实践。
“儛书”通过焚书起舞的意象,传递了重实践、轻形式的知识观,具有鲜明的哲学思辨色彩。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韩非子》原文。
《儛书》这个词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本名著。它被认为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包括道德、修行、治理、天地之理等方面的思想。
《儛书》的拆分部首为“儿”和“丿”,它的笔画数为14。
《儛书》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目前已经失传。现存的版本据推测是元朝的一个版本,由程树德所撰写,故又称为《程树德本》。
《儛书》的繁体为「儛書」。
在古时候,「书」字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通常是以篆书形态出现。
儛书中有一句著名的例句:“夫道之所以德者,其乎诚乎!诚之者,至诚也。”意思是说,道德的根源在于诚实,至诚是最高尚的品德。
《儛书》中常用的一些组词有:修行、德行、治理、道德等。
《儛书》的近义词有《道德经》、《四书五经》等;反义词无法精确对应,可以视为没有道德教导的思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