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問斷的意思、問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問斷的解釋

(1).指案件的判決。《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既是問斷了,如今也不怕有人撞見,依舊開個碾玉作鋪。”

(2).指審判案件。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釋卷案》:“凡序問斷案卷,始于原詞,次行拘票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問斷"是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審問決斷",多指古代官吏對案件審理後作出的最終裁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經審問後做出案件結論"的司法行為。該詞由"問"(審訊)與"斷"(判決)兩個語素構成,體現古代司法程式中"先審後判"的完整流程。

在具體使用中,"問斷"常出現于三類語境:一是刑事案件審理場景,如《元典章》記載"凡有罪囚,推官須當親臨問斷";二是民事糾紛調解場景,指官方介入調停;三是引申為對複雜事務的權威決斷,如清代《醒世姻緣傳》中"此事非父母官不能問斷"的用法。

方言研究顯示,該詞在晉語區(山西部分地區)保留着"處理糾紛"的引申義,《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其在忻州話中可指"調解家庭矛盾"的日常用法。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司法文書中已規範使用"審理判決"等術語,"問斷"主要見于曆史文獻及方言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問斷”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與古代司法審判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指案件的判決
    表示對案件做出最終裁決或結論,常見于古代司法文書。例如《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中提到“既是問斷了,如今也不怕有人撞見”,即指案件已判決完畢。

  2. 指審判案件
    強調審理案件的過程,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中“序問斷案卷”即指整理審判案件的卷宗。

二、詞語解析

三、用例與來源

該詞多見于宋元至清代的文獻,如《碾玉觀音》等通俗小說,以及《福惠全書》等司法實務著作,反映其曆史背景下的法律術語屬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司法術語或相關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清代司法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谀苟合抱玉握珠暴着篦梳不霁才緻長言禅寺仇怨春台楚萍的應跌折額顱防邏鳳吟鸾吹分宵父親幹幹翼翼告警光闡焊撥橫行略貨機金扉積日累月雞樹鹫章訣去喇喇蛌棱磳練衲恡啬曼妙門捆虐戲旁礴刨根究底撲馬杞天憂全潔攘地如埙如箎搔屑贍部金傷恸上臾山梯十八開侍學霜枝說到點子上嗣芳韬樹鐵骨铮铮銅圍讬福為政無拳無勇戲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