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案件的判決。《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既是問斷了,如今也不怕有人撞見,依舊開個碾玉作鋪。”
(2).指審判案件。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釋卷案》:“凡序問斷案卷,始于原詞,次行拘票案。”
“問斷”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與古代司法審判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指案件的判決
表示對案件做出最終裁決或結論,常見于古代司法文書。例如《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中提到“既是問斷了,如今也不怕有人撞見”,即指案件已判決完畢。
指審判案件
強調審理案件的過程,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中“序問斷案卷”即指整理審判案件的卷宗。
該詞多見于宋元至清代的文獻,如《碾玉觀音》等通俗小說,以及《福惠全書》等司法實務著作,反映其曆史背景下的法律術語屬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司法術語或相關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清代司法典籍。
《問斷》(wèn duàn)是一個成語,意為詢問事情的始末或真相。
《問斷》由兩個部首組成:辶和欠。
辶是一個漢字的偏旁部首,表示走的意思;欠是一個漢字的偏旁部首,表示缺少的意思。
《問斷》的筆畫數為12畫。
《問斷》最早出自《史記·趙太後本紀》:“趙太後以《莊子》問斷與河中太守趙昌,趙昌不能答。”
繁體字為「問斷」。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古時候的《問斷》寫作「問斷」,并以繁複的筆畫形式展現。
1. 他對事件的起因和經過很清楚,可以問斷真相。
2. 請你找出線索,探尋事情的真相,問斷此案。
1. 解斷:對問題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2. 直斷:斷然判斷,毫不猶豫。
3. 斷定:明确地判定或确定。
1. 诘問:追問事情的真相,要求對方明确回答。
2. 追本溯源:追問事件的根源或真實情況。
1. 掩飾:故意隱藏事情的真相,使人難以了解。
2. 隱藏:将事實隱藏起來,不讓人知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