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應該這樣。《禮記·檀弓下》:“ 曾子 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鄭玄 注:“微,猶無也。無與,止其狂狷之辭。” 孔穎達 疏:“微與者,微,無也;與,語助。言餓者無得如是與!”
“微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傳統解釋:指“不應該這樣”,表示對某種行為或态度的否定()。
現代引申義:個别資料提到“微小的差别或分歧”,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用法()。
單字解析:
組合含義:
原義強調對行為或态度的否定,如《禮記》中曾子批評他人施舍時的倨傲态度()。
需注意:部分網絡釋義(如“微小差異”)缺乏古籍依據,建議以《禮記》等經典文獻為準。
微與是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表示微小的差異或分歧。
微:由“彳”(走之人)和“米”(稻谷)組成,共5畫。
與:由“又”(右手)和“丿”(斜線)組成,共3畫。
《微與》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中,其中的一句“微我獨與”意為“微小的差異使我和你分離”。
繁體字“微”和“與”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微與”的古代寫法無詳細記錄,但根據古代漢字的特點,可以推測其差異可能較大。
他們之間隻是存在微與,沒有真正的分歧。
微不足道、與時俱進、與衆不同
微小、微細、微小差異
巨大、明顯、明确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