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岌的意思、危岌的詳細解釋
危岌的解釋
危急。 嚴複 《主客平議》:“向使其事見於 中國 ,則全局之危岌,将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劉立凱 《五四--六三愛******動大事日錄》:“并經商會将危岌情形電禀督軍省長,請設法消弭。”
詞語分解
- 危的解釋 危 ē 不安全:危險。危殆。危言(a.故意說吓人的話;b.直言)。危難(刵 )。危如累(噄 )卵。 損害:危害。危及。 高的,陡的:危石。危樯。 使人驚奇的:危言聳聽。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
- 岌的解釋 岌 í 〔岌岌〕山聳起的樣子;亦喻危險,如“岌岌可危”,“岌岌不可終日”。 筆畫數:; 部首:山;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危岌”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危岌”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危”與“岌”兩個語素構成,主要形容高峻險要、極其危險的狀态或處境。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
本義:形容山勢高聳險峻
- “危”本義指高,《說文解字》:“危,在高而懼也。”引申為高聳、陡峭、不安全。
- “岌”本義形容山高聳的樣子,《說文新附》:“岌,山高貌。”常用來描繪山峰高峻、險要。
- 二者結合,“危岌”生動地描繪出山勢極其高聳、陡峭、令人望而生畏的景象。例如形容懸崖峭壁、孤峰聳立。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對“危”、“岌”的釋義奠定了該詞的基礎意象。古典文獻如《詩經·小雅·節南山》中“維石岩岩”、“高山仰止”等句雖未直接用“危岌”,但其描繪的山勢意境與之相通。
-
引申義:形容處境極其危險、危急
- 由山勢的險峻,自然引申比喻人事、局勢、環境等處于搖搖欲墜、瀕臨崩潰、極度不安全的境地。強調危險程度極高,形勢緊迫。
- 例如:“國勢危岌”、“生命危岌”、“危岌之境”。
- 來源參考:該引申義在曆代文獻中廣泛應用。如明代徐弘祖《徐霞客遊記》中描述探險時“處境危岌”,清代奏章中常見“時局危岌”等表述,均指形勢危急。現代漢語中,此引申義更為常用。
-
語體與使用頻率
- “危岌”屬于書面語詞彙,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和古典韻味。
- 在現代漢語日常口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但在文學創作、曆史叙述、政論分析等書面語境中仍可見,用以強調危險的極端性和緊迫性。
- 來源參考:現代漢語權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面語詞,釋義側重其“危險”的核心含義。語料庫分析顯示其使用場景集中于書面表達。
“危岌”一詞,核心含義在于“高且險”。其本義描繪山勢的高聳險峻,引申義則形容人事、局勢的極端危險、岌岌可危。它是一個具有形象感和緊張感的書面詞彙,常用于強調危險達到了令人驚懼、近乎崩潰的程度。
網絡擴展解釋
“危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危急”,通常用于形容局勢或情況處于高度危險、不穩定的狀态。以下為詳細解析:
詞義構成
-
單字拆解:
- 危:本義指危險、高聳(如“危樓”),引申為緊迫、臨近崩潰的狀态(如“危在旦夕”)。
- 岌:原指山勢高聳(如“岌峨”),後衍生出“危險、急迫”的抽象含義(如“岌岌可危”)。
- 兩字組合後,通過疊加強調,突出“危險且緊迫”的雙重含義。
-
綜合釋義:
- 形容事物處于極度危險、接近崩潰的臨界狀态,常見于描述政治局勢、社會危機或人身安全等場景。例如:
“全局之危岌,将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嚴複《主客平議》)
“危岌情形電禀督軍省長,請設法消弭。”(劉立凱《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
使用特點
- 語境適配: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現代口語中更常用“危急”“岌岌可危”等替代。
- 情感色彩:帶有較強的警示性和緊迫感,強調事态已到千鈞一發之際。
近義詞與辨析
詞彙 |
區别 |
危急 |
通用性強,側重時間緊迫性。 |
岌岌 |
多疊用(如“岌岌可危”),強調搖搖欲墜的狀态。 |
危殆 |
程度更深,多指生命垂危或重大危機。 |
“危岌”是一個古雅且強調雙重危險的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或曆史文本中仍可見其身影。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嚴複、劉立凱等近代學者的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暗襲百子甕悲懷彩船側庶孱昧誠心澄窨承允傳壻硯卒卒鈍濁沸河輔導訃聞高明狗吠之驚灌溉渠谷公旱田護攝孑孓赆贽空解戀酒迷花靈飛散曚曚亮冥晦男丁釀醖仆僵乾道紫前瞻起辇熱水瓶榮泉如臨深谷賞假删去十德十二博士失侶眎事士孫手字爽理殊列思煙台送窮鬼松嘴阘頓恬憺條對停駕體式痛駡葦子穩練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