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薄的俸祿。《南齊書·明帝紀》:“日者百司耆齒,許以自陳,東西二省,猶沾微俸。” 唐 姚合 《寄陸渾縣尉李景先》詩:“微俸還同請,唯君獨自閑。” 宋 陸遊 《冬日出遊十韻》:“階官有微俸,醉髮任鬅鬙。”
“微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ēi fèng,其核心含義是“菲薄的俸祿”。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微俸”指官員或公職人員領取的數額較少的薪俸,帶有謙稱或客觀描述的性質。例如《南齊書·明帝紀》中記載“東西二省,猶沾微俸”,即指官員俸祿微薄。
字義分解
古籍例證
使用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讨論中,表達對低薪階層的描述或自謙。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古籍數據庫等來源。
《微俸》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薪水或薪酬非常少的情況。它表示收入微薄、俸祿微小的意思。
《微俸》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微”字的“彳”部,右邊是“俸”字的“亻”部。其中,“微”的拼音是“wēi”,“俸”的拼音是“fèng”。
根據筆畫計數法,拆分後的每個字的筆畫數分别是:微(12畫)俸(11畫)。
《微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一書中,用來描述當時官員的微薄收入。繁體字“微俸”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今天有所不同。例如,《微俸》在古代的寫法為“微馮”,即“微”字的上部分增加了“馮”字的部分。
1. 他從政多年,卻隻拿到了微俸。
2. 她的工作辛苦,但薪資隻是微俸。
微薄、微薪、微利、微薪水
微薄、微薪、微利
高俸、豐厚、豐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