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ligent in one’s stu***s]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喜讀《周易》,常常翻閱,愛不釋手,以緻連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也斷了數次。形容好學不倦,勤奮用功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漢書·儒林傳序》:“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絶,而為之傳。” 顔師古 注:“編,所以聯次簡也。言愛玩之甚,故編簡之韋為之三絶也。”後遂以“韋編三絶”為讀書勤奮、刻苦治學之典。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聖者猶韋編三絶,以勤經業,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唐 楊炯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在 卭笮 十餘載,沉研《易》象,韋編三絶,賦詩縱酒,以樂當年。” 元 耶律楚材 《過天德和王輔之》之四:“韋編三絶耽 羲 《易》,蕭散風神真隱人。”
“韋編三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研讀《周易》時,“讀《易》,韋編三絕”,因反複翻閱導緻編簡的皮繩多次斷裂。這體現了孔子對學問的專注與勤勉。
比喻勤奮治學、刻苦鑽研的精神。成語不僅強調反複學習的行動,更蘊含對知識的執着追求,如提到“寓意對前人智慧的感恩與傳承”。
部分文獻進一步指出,該成語鼓勵保持學習熱情,并強調通過經典傳承文明(如、5)。
《韋編三絕》是指具有極高才幹、能力出衆的人。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事物上達到了無可比拟的水平。
《韋編三絕》的拆分部首是韋(韋字的部首是革)編(編字的部首是糸)三(三字的部首是一)絕(絕字的部首是纟)。它共有15個筆畫。
《韋編三絕》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明皇雜錄》一書中,它的意思是用韋編(編織的革帶)來把三條絕技拴在一起,形容某人才華橫溢,具有超凡的才能。
在繁體字中,韋編三絕的寫法是韋編三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韋編三絕的寫法有些不同。韋編通常寫作韌編,三寫作參,絕寫作絕。整體寫法有一定的變體,比如韌編參絕。
1. 他的琴棋書畫水平真是韋編三絕,無人能及。
2. 這位廚師的烹饪技藝簡直是韋編三絕,每一道菜都令人贊歎。
1. 編織:指把線、線索等按照一定的方式交織在一起。
2. 韋弦:指曲藝表演中使用的某種樂器的弦。
3. 三舍五入:指四舍五入的一種幽默說法,形容在計算結果時簡化取舍。
1. 才華橫溢
2. 才思敏捷
3. 出類拔萃
1. 才疏學淺
2. 功力不凡
3. 知之甚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