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制的小口大腹容器。常用以盛酒。 清 吳偉業 《途中遇雪即事言懷》詩:“山薪土銼續,村釀瓦罌提。”
瓦罂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兩個部分:"瓦"指陶土燒制的器皿材質,"罂"表示口小腹大的容器形制。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特指古代用于盛裝酒水或糧食的陶制容器。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瓦罂的形制特征為"廣口細頸,鼓腹平底",其容量約合漢代二鬥(約現代4升)。
從器物發展史角度考察,瓦罂在商周時期已廣泛使用,《周禮·考工記》将其歸類為"陶人"制作的六類禮器之一。考古發現表明,戰國至漢代的瓦罂多施青釉,器身常飾弦紋,底部留有輪制痕迹,這類實物在洛陽燒溝漢墓群中多有出土。唐代詩人白居易《效陶潛體詩》中"瓶罂貯新釀,籬落有殘菊"的描述,佐證了瓦罂作為儲酒器具的日常用途。
在方言使用方面,《方言箋疏》記載齊魯方言稱瓦罂為"甔",而《廣雅·釋器》将其與"瓿""甒"列為同類貯器。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中"瓦罂"已漸被"陶罐""瓷壇"等通俗稱謂取代,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或考古報告時仍作為專業術語使用。
“瓦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瓦罂(拼音:wǎ yīng,注音:ㄨㄚˇ ㄧㄥ)指陶制的小口大腹容器,常用于盛酒或液體。其名稱來源于材質(“瓦”即陶器)與器型(“罂”為口小腹大的容器)。
字面意義
指古代一種陶制酒器,特點是口部窄小、腹部寬大,適合儲存液體。例如清代吳偉業的詩句“村釀瓦罌提”,即以瓦罂指代盛酒的容器。
比喻意義
在文學或口語中,瓦罂可比喻破敗、頹廢的狀态,形容人或事物失去原有價值。例如形容“破敗不堪的居所”或“精神萎靡的人”。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來源網頁。
闇鄙八股百摺裙襃舉槽子箠掠捶胸跌腳春餅除夕雕缛抵陒蠹役鬲咽公望規誨鬼書果足害饑恒情話弄煥耀阍從火上加油架不住講問簡會教誨雞碑階曆積極性雞鹿浄發金鹿羁枕君明考核了身脫命柳衢花市露骨片字情厚青瓊企佩權便深思市屠時憲守先待後誦念滔涸挑闼哃喝團窠錦托附微波爐微生物五狗烏焦巴弓誤然間謝公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