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踠蹟”。1.马屈其足。意欲奔驰之貌。《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踠迹迴唐,畜怒未洩。” 李周翰 注:“踠跡畜怒,谓驰骤之势未散也。”
(2).俯伏。《文选·陆机<辨亡论下>》:“ 陆公 以偏师三万,北据 东坑 ,深沟高垒,按甲养威,反虏踠跡待戮,而不敢北窥生路。” 吕延济 注:“踠跡,谓俯伏也。”
见“ 踠跡 ”。
“踠迹”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合成词,其含义可从词素拆分角度分析。“踠”本义指足腕关节,《说文解字》释为“足踝也”,后引申出弯曲、蜷缩的意象,《汉语大词典》收录其“屈曲”义项(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10卷)。“迹”则指行踪或痕迹,《尔雅·释诂》注为“步处也”(来源:中华书局《尔雅注疏》)。
组合后的“踠迹”包含双重意象:一为具体的肢体动作,指蜷足留下的痕迹,如《骈雅·释训》中“踠迹,足曲行也”;二作抽象比喻,常见于古代文献表示收敛行踪、隐遁避世的状态,如唐代李峤《宝剑篇》“踠迹深山避世尘”之例(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卷五十九)。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主要见于古籍研究领域。
关于“踠迹”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踠迹(拼音:wǎn j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其他相关词汇辨析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诗歌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例如描述战马蓄力待发,或借喻事物隐而未发的状态。
如需更多用例或详细出处,可查阅《文选》相关注释及《汉语大词典》等典籍。
埃土儦儦毕世剥落岔断初辉楚匠蠢气大陆冰川倒喇东支西吾惇叙读书人发车防扼饭囊酒瓮坟壠光圆刮痧顾盼生姿横疾化言回禀降厘蹇偃胶胶扰扰介甲敬职菤葹款玩狼吞虎餐雷雹雷辗连船瘘管轮毂緑柱石默到女贽凭社轻沤秋蛩曲均群从攘盗入口煞有侍赖实妈儿四隈嘶盐搜章擿句天帝佻荡外帘往鉴微策为德不终微流星体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