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踠蹟”。1.马屈其足。意欲奔驰之貌。《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踠迹迴唐,畜怒未洩。” 李周翰 注:“踠跡畜怒,谓驰骤之势未散也。”
(2).俯伏。《文选·陆机<辨亡论下>》:“ 陆公 以偏师三万,北据 东坑 ,深沟高垒,按甲养威,反虏踠跡待戮,而不敢北窥生路。” 吕延济 注:“踠跡,谓俯伏也。”
见“ 踠跡 ”。
关于“踠迹”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踠迹(拼音:wǎn j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其他相关词汇辨析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诗歌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例如描述战马蓄力待发,或借喻事物隐而未发的状态。
如需更多用例或详细出处,可查阅《文选》相关注释及《汉语大词典》等典籍。
踠迹(wǎn j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踠”和“迹”两个字组成。
“踠”字的拆分部首是“足”,总共由14笔构成;“迹”字的拆分部首是“辶”,总共由8笔构成。
踠迹这个词语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出现于《孟子·公孙丑上》:“独立溪谷之间,不见踠迹。”意思是在偏僻的山谷中找不到人迹。
在繁体字中,踠迹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踠迹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在稍有不同,但具体的写法需要参考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和字帖。
1. 这片森林藏匿了无数野生动物的踠迹。
2. 他犹如一阵风,匆匆离去,不留丝毫踠迹。
3. 雪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动物在地面上留下的踠迹。
4. 经过连续几天强降雨,洪水已经把原本的踠迹冲刷得一片模糊。
踠动(wǎn dòng)、踠倒(wǎn dǎo)、迹象(jì xiàng)、踏迹(tà jì)。
踪迹、痕迹、足迹。
痕迹消失、无迹可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