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妄言。亡,通“ 妄 ”。《素问·方盛衰论》:“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絶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张隐庵 集注:“失神则亡。亡言者,亡妄之言。”亡,一本作“ 妄 ”。
“亡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
基本解释
指荒谬无稽、缺乏依据的言论。其中“亡”为通假字,通“妄”,因此“亡言”即“妄言”。
详细解析
词源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亡言妄期,此谓失道”,张隐庵注解为“亡妄之言”,说明其与“失神”“失道”相关联,强调言论脱离实际或违背常理。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文语境中,常见于两类场景:
现代延伸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中医文献时需注意其通假现象。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
权威参考建议
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阅《素问》原文及张隐庵集注(参考、6),或通过《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验证词义演变。
亡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失去了言辞、无法表达或者忘却了言语的意思。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亠和言,总共有八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演化过程。
在繁体字中,亡言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记载,古代的亡言在甲骨文时期的写法是“,”下面是“丰”的意思,表示人物内心失去言辞的样子。而在金文中,亡言的写法逐渐演变成了两个部分,“亡”在上面,“言”在下面。
以下是一些关于亡言的例句:
1. 他在愤怒之下,亡言数分钟。
2. 面对如此壮丽的美景,我感到亡言。
3. 他的心情复杂,只能亡言表达。
亡言的一些常见组词有:
1. 亡命:没有归途或者躲避的言辞。
2. 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发生后才来采取补救措施。
3. 亡国之恨:失去国家的愤怒和遗憾。
亡言的一些近义词有:
1. 失言:遗忘了应该说或者想要说的话。
2. 默默无言:不发表言辞、不说话。
3. 缄默:不说话或者保持沉默。
亡言的反义词有:
1. 有言:有话要说。
2. 有词:有合适的言辞表达。
3. 妙言:精湛、巧妙的言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