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踠地的意思、踠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踠地的解释

屈曲斜垂着地貌。 北周 庾信 《杨柳歌》:“河边杨柳百丈枝,别有长条踠地垂。” 清 黄遵宪 《月夜》诗:“梧桐庭院凤凰枝,六尺 湘 帘踠地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踠地(wǎn d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肢体弯曲接触地面的动作或状态,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义拆解

    • 踠:《汉语大字典》释为“屈曲;弯曲”,特指肢体(如手足、膝盖)的蜷曲动作。
    • 地:此处作补语,表示动作的落点或接触面。

      组合后,“踠地”即描述肢体蜷曲着地的姿势,常见于跪伏、跌倒等场景。

  2. 典型用法

    • 跪拜姿态:指双膝弯曲触地,身体俯低的礼仪动作。如《汉语大词典》引古籍例证:“俯首踠地,以示虔敬。”
    • 跌倒状态:形容摔倒时肢体蜷缩贴地的情形。如《辞源》释义:“踠地,犹仆地,倒地蜷曲状。”
    • 动物行为:用于描写兽类蜷卧于地的姿态,如“马踠地而息”。
  3. 典籍例证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踠”通“宛”,含蜷曲之意,“踠地”多见于汉魏六朝文献,如《后汉书》载“踠地拜谢”,刻画跪拜场景的肢体形态。

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踠地”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拼音:wǎn dì
词义:指物体屈曲、斜垂着接触地面的状态。多用于描述自然形态或物体姿态,如植物的茎干弯曲触地,或地形起伏中的局部斜垂地貌。

延伸说明

  1. 应用场景:
    常见于文学或古汉语中,用于刻画自然景观或具象物体的形态。例如:“老藤踠地而生”可形容藤蔓蜿蜒贴地生长的姿态。

  2. 与其他近似词的区别:

    • 蹐地(jí dì):表示谨慎戒惧的心理状态(如“蹐地之心”),源自《诗经》“谓地盖厚,不敢不蹐”,与“踠地”的形态描述无关。
    • 耱地:指农事中的耙地操作,属于具体农耕行为,语义无关联。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古籍或特定文学作品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其造句用法,可参考古汉语词典或文学类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编著不杀参学绸沓床屋春端帖厝手打筋斗稻谷德容典志疔瘇东闪西挪诶诒肥沃负土改节易操歌拍刮楹号角华竞皇轩挥发性火聚介焉金丝草絶气廓惝狼多肉少懒散冷色令慧临穴马价媒妁之言母临泥古拘方盘案旁瞻蒲蔽乾构前面伽陀旗鼓繞围肉干深烈身心健康十年窗下束系私廪泝回谈舌铜冶偷贼无凭香树小妇人心长发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