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頑鄙的意思、頑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頑鄙的解釋

愚鈍鄙陋。語出《老子》:“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王弼 注:“無所欲為,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 漢 王充 《論衡·别通》:“故多聞博識,無頑鄙之訾;深知道術,無淺闇之毀也。”《三國志·魏志·夏侯淵傳》:“吏者民命,而常頑鄙,今如并之,吏多選清良者造職,大化宣流,民物獲寧。” 唐 暢當 《自平陽館赴郡》詩:“奉恩謬符竹,伏軾省頑鄙。”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一:“僕頑鄙之資,無與於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頑鄙”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頑鄙”指愚鈍鄙陋的狀态,常形容人缺乏見識或思想閉塞。該詞出自《老子》第二十章:“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王弼注解說,這是描述一種無欲無求、渾渾噩噩、看似愚鈍無知的精神境界。

二、文獻用例

  1. 哲學經典
    漢代王充在《論衡·别通》中強調博學的重要性,提到“多聞博識,無頑鄙之訾”,即知識廣博可避免被诟病為愚昧。
  2. 詩詞引用
    唐代詩人暢當在《自平陽館赴郡》中寫道:“奉恩謬符竹,伏轼省頑鄙”,表達自省之意。宋代梅堯臣也有“雖然甚頑鄙,内顧無過當”的詩句,謙稱自身愚鈍。

三、構成解析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對人物品性的評價,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單純貶義,其本義更貼近道家思想中“大智若愚”的哲學表達。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老子》及王弼注本,或查閱《論衡》《三國志》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頑鄙

頑鄙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思想愚昧、無知、迂腐、拘謹。這個詞有時也用來形容人的個性或性格。頑鄙常常用來批評那些思維狹窄、不願接受新鮮事物、落後保守的人。

下面是對頑鄙這個詞的構造分析:

部首:頁部 (頁字旁)

筆畫:共12筆

頑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漢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漢字相同,是“頑鄙”。在古代漢字中,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頑”有時會以繁體字“頑”來書寫。

以下是幾個使用頑鄙這個詞的例句:

1. 他的頑鄙思想阻礙了他的個人發展。

2. 這個政黨的觀點太頑鄙了,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

3. 她的行為舉止就像是一位頑鄙的守舊者。

以下是一些與頑鄙相關的詞語:

1. 遲鈍:形容思維遲緩,反應遲鈍。

2. 守舊:形容固執、不願接受新事物的人或思想。

3. 愚昧:形容知識淺薄、思維狹窄。

與頑鄙相反的詞語有:

1. 開明:形容思想開明、接受新事物的人或思維。

2. 先進:形容具備先進思想、行為的人或事物。

3. 洞察:形容眼光敏銳、能夠看透問題本質的人或思維。

總之,頑鄙這個詞語常常被用來批評那些思維固執、迂腐、無法接受新鮮事物的人。通過了解這個詞的構造和含義,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