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除去門籍。謂辭官。 明 何景明 《七述》:“ 脫簪子 為舍人,病弗能朝謁,脫籍納組,買車以還。”
(2).注銷服役名籍。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力役》:“吾故土尚未脫籍,固自有丁差在焉。”舊時妓女,列名樂籍,如從良嫁人或不再為妓,經官府批準,除去樂籍,亦有此稱。 宋 秦醇 《譚意歌傳》:“ 意 入籍驅使迎候之列有年矣,不敢告勞。今幸遇公。倘得脫籍為良人箕帚之役,雖死必謝。” 明 陳霆 《兩山墨談》卷五:“ 同甫 遊 台州 ,嘗狎籍妓,意将納之,囑 唐 脫籍。”《廿載繁華夢》第十九回:“他從前在這裡一間娼寮,叫什麼 錦繡堂 ,喚做 桂妹 的,他本意要隨姓 張 的脫籍。”
“脫籍”是一個曆史性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辭去官職
指官員主動除去官籍(門籍),即辭官。例如明代何景明《七述》提到“脫籍納組,買車以還”,描述了官員卸任後的歸隱生活。
注銷服役名籍
多指脫離官府登記的特殊身份,常見于兩類情況: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引申為“脫離原屬組織或群體”(如),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于傳統文獻,可能是基于字面的擴展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譚意歌傳》《宛署雜記》等古籍原文。
《脫籍》是一個成語,指解除門第、身份等與出生有關的約束,擺脫原有身份的束縛。
《脫籍》的部首是“⺮”(竹字旁),共有10畫。
《脫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籍指的是門第的記錄冊,脫則是指解除、擺脫的意思。在古時,人們的社會地位常常與出生和家族有關,脫籍即意味着擺脫原有身份的束縛。
《脫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脫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脫籍》在古代的寫法是「脫繋」。
他的出身很低賤,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脫籍,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
組詞:脫胎換骨、脫穎而出、脫口而出、脫産、脫水、脫節。
近義詞:解脫、擺脫、改變身份。
反義詞:入籍、入仕、入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