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十人。《書·大诰》:“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寧武圖功。”《吳子·論将》:“路狹道險,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過,是謂地機。”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譬如有人,雖有十夫之力,自朝及夕,常自大呼跳躍,初雖可畏,其勢不久必自委頓,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
(2).千畝田。古代井田制,一夫受田百畝,故以“夫”借指百畝田。《周禮·地官·遂人》:“十夫有溝,溝上有畛。” 鄭玄 注:“十夫,二鄰之田。” 孫诒讓 正義:“五家為鄰,二鄰為聯,則有十家。”
“十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十個人
源自古代文獻中的數量單位,常用于描述群體力量或軍事防禦。例如《吳子·論将》中提到“十夫所守,千夫不過”,強調十人即可據守險要地勢()。
代指千畝田地
古代井田制中,“一夫”受田百畝,因此“十夫”即十戶人家共有的千畝田地(如《周禮·地官·遂人》記載:“十夫有溝,溝上有畛”),反映了古代土地分配制度()。
語義演變
“夫”原指成年男子,後引申為田畝單位(百畝)。結合“十”這一數量詞,既可指十人群體,也可通過井田制代指土地規模()。
古籍用例
成語“十夫桡椎”(或“十夫楺椎”)意為“十個人的力量可折斷椎柄”,比喻人多力量大,需注意此成語與“十夫”本義的區别()。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井田制細節,可參考《周禮》《吳子》等文獻。
《十夫》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由十個人組成的單位或隊伍。它也可以指代某個具體的人,例如十名士兵中的其中一個人。
《十夫》的拆分部首是“十”字,它屬于“十”部。它的筆畫數量為兩畫。
《十夫》的來源比較久遠,它早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争時期,常用來形容一支由十個人組成的士兵隊伍。在現代漢字中,《十夫》沒有繁體字形式,仍然保持着簡體字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在古代漢字中,有時會将“夫”字寫成“彳”和“夂”的組合。這種古代寫法已經不再使用,現代漢字統一采用了現代的字形。
1. 這支軍隊由十夫組成,各個都是戰鬥力強大的士兵。
2. 他是我隊中的十夫,能力出衆,深受隊友的信任。
3. 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十夫,他們在戰争中展現出非凡的英勇。
組詞:十夫制、十夫長。
近義詞:十名士兵,十個戰士。
反義詞:單兵,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