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以手承接、抱持。《禮記·内則》:“國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蔔士負之,吉者宿齋,朝服寝門外,詩負之。” 孔穎達 疏:“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後因以指生子。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 鶴山 雲:禮於生子曰詩負,於祝嘏曰詩懷。”
“詩負”是一個源自古代禮儀的漢語詞語,其含義與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具有一緻性,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以手承接、抱持的動作,最初用于描述古代貴族迎接新生兒時的禮儀動作。例如《禮記·内則》記載,國君世子出生時,需通過“詩負”的儀式,由蔔士懷抱嬰兒完成特定流程。
引申含義
後因這一動作與生子儀式相關,逐漸引申為“生子”的代稱。如宋代王應麟在《困學紀聞·評詩》中提到:“禮於生子曰詩負”,說明該詞已演變為禮儀中對生育行為的雅稱。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禮記·内則》,描述周代王室生子時的禮儀流程:“三日,蔔士負之……詩負之。”孔穎達疏注解釋為“以手承下而抱負之”,強調動作的莊重性。
字義分解
該詞屬于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儀式用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類文本。其使用場景多與古代禮制、宗法制度相關,例如描述貴族世襲或禮儀程式。
“詩負”從具體的抱持動作發展為禮儀術語,最終成為“生子”的雅稱,反映了古代禮制對語言的影響。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及孔穎達疏注(來源:滬江線上詞典、《困學紀聞》)。
《詩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詩”和“負”。
“詩”是指用語言來表達情感、抒發思想的藝術形式。它是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押韻和節奏來表現美感。
“負”意思是承擔、背負或負責的意思。在這裡,表示承載着詩歌的意義和情感。
因此,《詩負》這個詞可以理解為指代承載了詩歌意義和情感的作品。
《詩負》的部首是“讠”(讠是漢字的部首之一,表示與語言有關的意義),筆畫分别是10畫和8畫。
《詩負》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是某些文獻或名著中的用法演變而來。目前并沒有發現該詞的具體來源。
現代繁體字中,“詩負”可寫作「詩負」。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詩負》可以寫作“詩負”,其中“詩”的寫法使用了古代的“詩”字形,“負”的寫法使用了“負”字形。
1. 這首《詩負》表達了詩人内心深沉的情感。
2. 他的《詩負》受到了許多讀者的追捧。
3. 《詩負》中融入了獨特的意象和蕩人心魄的音律。
衍生詞:“詩人”、“負重”、“承諾”
近義詞:“詩篇”、“詩作”
反義詞:“散文”、“骨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