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慙赧”。因羞慚而臉紅。《後漢書·延笃傳》:“吾自束脩已來,為人臣不陷於不忠,為人子不陷於不孝,上交不諂,下交不黷,從此而殁,下見先君遠祖,可不慙赧。” 唐 高彥休 《唐阙史·李處士》:“公驚愕慚赧,避席而拜。” 明 沉受先 《三元記·遣妾》:“言之慚赧,隻恐逆流難挽。”
“慚赧”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cán nǎn,表示因感到羞慚而臉紅的心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因羞愧、内疚或做了不恰當的事情而感到難為情,導緻面色發紅。例如:
《後漢書·延笃傳》:“下見先君遠祖,可不慙赧。”
(意為:死後見到祖先,會因羞愧而臉紅。)
詞性
通常作動詞或形容詞使用,如“面露慚赧”“慚赧不已”。
近義詞
羞赧、羞愧、慚愧、面紅耳赤。
《後漢書》
《延笃傳》中描述為人臣、人子的道德準則時,用“慚赧”表達因違背倫理而生的羞愧感。
唐代文獻
高彥休《唐阙史·李處士》記載:“公驚愕慚赧,避席而拜”,描述人物因失态而羞愧臉紅。
異體寫法
古籍中亦寫作“慙赧”或“慚”,屬于同詞異形。
現代使用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強調因道德或行為失當引發的強烈羞愧感,如:“他因謊言被揭穿而慚赧難當”。
如需更多古文例證或相關詞彙,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辭海》等權威辭書。
慚赧(cán nán)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因感到愧疚、尴尬或羞恥而心生不安的情緒。當人們在做某事不當或犯錯時,常常會感到慚愧,進而出現慚赧的情緒。
慚赧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走(zǒu),它們分别位于左右兩邊。慚赧的總筆畫數為11個,其中心部有4畫,走部有7畫。
慚赧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邶風·谷風》中,意為感到愧疚和羞恥。在繁體字中,慚赧的書寫形式保持不變。
在古代文獻中,慚赧的字形有時會略有變化。例如,元代的《康熙字典》中,将慚赧的走部字形寫作“賴”,采用了“束”與“走”的合體形式。
1. 因為失敗了,他感到非常慚赧。
2. 她對自己的過失感到慚赧,向朋友們道歉。
3. 他的無禮行為讓他感到慚赧無比。
1. 慚愧:表示因為自己的過錯而感到内心愧疚和不安。
2. 慚悔:表示因為自己的過失而感到後悔和懊悔。
1. 羞愧:指由于自己的過錯而感到羞恥和内疚。
2. 尴尬:表示因為尴尬的局面而感到不安和難堪。
1. 驕傲:表示因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和得意。
2. 滿意:指對事物或自身感到滿足和滿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