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试策的意思、试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试策的解释

古代6*考试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后汉书·儒林传下·张玄》:“会《颜氏》博士缺, 玄 试策第一,拜为博士。”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近代以诸科取士者甚多, 武德 四年,復置秀才、进士两科,秀才试策,进士试诗赋,其后秀才合为进士一科。” 清 黄宗羲 《论文管见》:“如 丁乾学 主 江西 试,以试策犯时忌削籍。”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试策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试策”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方法,其核心形式是主考部门根据政事治理或经义阐释等方向出题,考生通过书面作答展示才能。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试策是科举制度形成前的重要考核形式,要求考生针对国家治理、经典释义等实际问题进行策论写作,以此评估其政治见解和学术能力。例如《后汉书》记载,张玄因“试策第一”被任命为博士。

  2. 历史演变

    • 唐代初期,秀才科以试策为主,而进士科侧重诗赋;后逐渐合并,试策成为进士科的重要考核内容。
    • 清代仍沿用此法,如丁乾学因试策内容触犯时忌被削籍,可见其内容与政治敏感性紧密关联。
  3. 实施形式
    考试通常由官方(“有司”)命题,题目涉及实际政务(如水利、赋税)或经典解读(如儒家典籍),考生需以文章形式提出解决方案或理论阐释。

  4. 影响与争议
    试策既为选拔人才提供了客观标准,也因内容涉及敏感话题导致文人获罪,如明代“文字狱”中常以试策内容定罪。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的试策题目差异,可参考古籍《新唐书·选举志》或《清史稿》等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试策

《试策》是一个汉语词语,拆分部首是 “讠”(yán)和 “策”(cè),共有10个笔画。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在古代,为了选拔合适的人才,进行官员选拔的常用方法是通过策试。策试是指通过书写策文来考察官员的才能和素质。官员需要编写一篇文章,用以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或解决实际问题,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这个词语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有些许变化。在繁体字中,“试”字的右边有一个微小的“虍”(hū)形状,而在简化字中被合并为一个“户”字。因此,繁体字中的“试”字写作“試”。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这个词语:
1. 他在考试中通过了试策的环节,成功晋升为高级官员。
2. 你读了这个材料之后,请发表自己的试策。
3. 她在提出试策的时候展现了她的独特见解。

一些组词中可以使用这个词语:
1. 试研策(shì yán cè):对研究方案进行试验和策划。
2. 策论(cè lùn):关于某个问题的策略性的讨论或论述。
3. 试试(shì shì):尝试一下,试一试。

与“试策”相关的近义词有:
1. 试用:尝试使用、试行。
2. 凭策:按照策略行事、根据计划执行。

与“试策”相关的反义词有:
1. 放任:不加干涉,不加控制,任由其发展。
2. 信任:对他人的能力和品质有所确认,给予相信和依赖。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