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賢的敬稱。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且 法汰 與 安公 同學,故 道生 ( 竺道生 )與 遠公 為平輩。至若世傳 道生 入白蓮社為十八高賢之一,亦不可信。”
“十八高賢”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í bā gāo xián,其核心含義是對“十八賢”的敬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十八高賢”特指曆史上受到尊崇的十八位賢人,常見于佛教文獻或文化語境中。其中,“高賢”意為對賢良之人的尊稱,強調其德行與學識的高尚。
據記載,“十八高賢”與東晉時期廬山白蓮社密切相關。該團體由慧遠法師創立,是早期淨土宗的重要組織,成員多為隱士、僧侶和學者。提到具體成員包括慧遠法師、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等十八人,但部分名單可能存在争議。
學者湯用彤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指出,關于某些人物(如竺道生)是否屬于“十八高賢”存在疑問,需結合史料進一步驗證。
這一稱謂反映了古代對賢者群體的推崇,尤其在佛教史和隱逸文化中具有象征意義,代表一種理想化的修行與學術共同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員名單或曆史細節,可參考佛教典籍或權威史書。
《十八高賢》是漢語中的一個成語,表示十八位德行高尚、品德卓越的人。它是對那些在道德、學問以及品德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的尊稱。
《十八高賢》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即:十八、高、賢。
十八:拆分為兩個部首,即十(數量)+八(數碼),共有兩個筆畫。
高:由一部首組成,即高(高度),共有十筆畫。
賢:由一部首組成,即貝(貝殼),共有五筆畫。
《十八高賢》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曆史,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德行傳》記載的賢人的名單中。這些賢人以其卓越的才德和品德著稱于世,成為後世推崇和尊重的對象。
《十八高賢》(繁體字),與簡體字《十八高賢》意義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高”字在古代常寫為“髙”,“賢”字則寫作“賢”。
他的學識淵博,是當代十八高賢之一。
組詞:十全十美、十拿九穩、十分高興、賢良淑德。
近義詞:十分優秀、有德才兼備。
反義詞:品行惡劣、無道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