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誡。《史記·曆書》:“年耆禪 舜 ,申戒 文祖 ,雲:‘天之曆數在爾躬。’”《晉書·武帝紀》:“五年春正月癸巳,申戒郡國計吏守相令長,務盡地利,禁遊食商販。”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六:“時但下詔,申戒中外,務在得人,不必滿所限之數,然竟不能革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又日申戒其民曰:‘勉為之,不可失也。’”
“申戒”是漢語詞彙,指通過表達來警示或告誡他人,使其避免錯誤或危險。以下是詳細解釋:
“申戒”由“申”(陳述、申明)和“戒”(警戒、告誡)組合而成,意為通過語言或行為明确提醒他人防範風險或糾正過失。其核心是傳遞警示信息,避免重蹈覆轍。
“申戒”強調以明确方式傳遞警示,涵蓋從個人修身到社會治理的多層意義。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上述來源。
《申戒》是指對某人某事進行警告、勸告或制止的告誡。
《申戒》的部首是“申”和“戒”,其中,“申”是指田字旁,表示與田地有關;“戒”是指戈字旁,表示與兵器有關。
《申戒》的總筆畫數是14畫。
《申戒》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獻《尚書·牧誓》:“申戒姑息,罔敢倏忽。”它意味着不敢姑息,不能輕視忽視。
《申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申戒」。
在古代,漢字的文字形态發生了變化,所以古時候的《申戒》寫法略有不同。不過,現代使用的《申戒》已經正式化,與古時候的寫法相比較沒有明顯的差異。
他向兒子鄭重地說出了一番《申戒》,希望他能遵守家規。
警戒、告戒、申斥。
勸告、告誡、規勸。
放任、縱容、姑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