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早期學派之一。以傳習弘揚《攝大乘論》為旨立宗,後世也稱攝論師。盛行于 陳隋 之際,至 唐 玄奘 學派興起,逐漸衰微絕傳。
攝論宗是中國佛教曆史上的一個重要學派,以下從多個角度對其核心内容進行解釋:
攝論宗是以傳習《攝大乘論》(簡稱《攝論》)為核心的佛教學派,其學者被稱為「攝論師」。該學派盛行于陳隋時期,後因玄奘學派興起而逐漸衰微。
八識與九識說
主張第八阿梨耶識包含染淨二分,其中純淨部分發展為第九阿摩羅識(無垢識),即真如佛性。通過修行淨化染分,最終證得佛果。
真如觀
提出真如具有「所緣境」與「能緣心」雙重屬性,強調理智不二的境界,認為衆生皆有佛性。
注重《攝大乘論》中十種勝相理論,主張「一切法依止阿梨耶識」,形成獨特的真妄和合思想體系。
注: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教理辨析或曆史脈絡,可參考《攝大乘論》原典及《續高僧傳》等文獻。
攝論宗是一個詞語,它是由“攝”、“論”和“宗”三個漢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攝(手)論(言)宗(宀)。
來源:攝論宗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儒家經典《禮記》中,它指的是理論思考的集大成者。
繁體:攝論宗。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攝論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用的漢字形狀與現代一樣。
例句:他是攝論宗,專門研究禮義文化。
組詞:攝影、攝取、論述、宗教。
近義詞:大師、權威、泰鬥。
反義詞:門外漢、外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