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慙伏”。亦作“慙服”。1.惭愧而伏地。《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上谩駡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慙伏。”
(2).羞愧而心服。《汉书·何武传》:“而 圣 子宾客为羣盗,得,繫 庐江 , 圣 自以子必死。 武 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 圣 慙服。”《周书·李贤传》:“ 贤 曰:‘夫人各有志……至如忠孝之道,实铭之於心。’问者慙服。”《宋史·焦守节传》:“奉使 契丹 ,馆伴 丁求説 指远山谓曰:‘此 黄龙府 也。’ 守节 应声曰:‘ 燕然山 距此几许?’ 求説 惭服。”
“惭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惭愧而伏地
指因自身不足或过错感到羞愧,从而表现出谦卑的姿态。例如《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刘邦责骂四人后,“四人惭伏”,即因羞愧而伏地认错。
羞愧而心服
强调在对比他人能力或品德后,不仅感到惭愧,还由衷敬佩对方。如《汉书·何武传》提到何武公正处事,使对方“惭服”,即既羞愧又信服。
“惭服”既包含外在行为上的谦卑(如伏地),也包含内在情感上的敬服,需结合语境具体理解。
惭服是一个表示羞愧、懊悔、自愧不如的词语,常用于形容个人行为表现不佳或没有达到他人的期望,心生懊悔和羞愧。
惭服的拆分部首为心(表示与心理相关)、衣(表示与衣服相关),总计12个笔画。
《惭服》一词源自于《韩非子·解老》篇,“言易而行难者称为惭。”意为言语容易,但行动难以做到,这种情况下就会感到惭愧。
在繁体汉字中,惭服的写法为“慚服”。
在古时候,惭服的写法为“慙服”,字形和现代汉字有所区别。
1. 他对自己不尽职的表现深感惭服。
2. 她因为谎言而感到惭愧,决定向对方道歉。
可惭、深惭、无地自容
懊悔、羞愧、自愧不如
得意、洋洋自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