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 稽胡 。古族名。又稱 步落稽 。源于 南匈奴 。 南北朝 時,居今 山西 、 陝西 北部山谷間。《資治通鑒·梁武帝普通六年》:“ 魏 山胡 劉蠡升 反,自稱天子,置百官。” 胡三省 注:“ 山胡 ,即 汾州 之 稽胡 。”
(2).鳥名。又名“山呼”、“珊瑚”。 宋 蘇轼 《涪州得山胡》詩題自注:“山胡,善鳴,出 黔 中。” 宋 黃庭堅 《青玉案·至宜州次韻上酬七兄》詞:“山胡聲轉,子規言語,正是愁人處。” 鄧初民 《我要歌唱》:“可惜我不是一隻善于歌唱的山胡鳥。”參見“ 山呼 ”。
“山胡”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指稽胡(又稱步落稽),源于南匈奴的分支。南北朝時期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陝西北部山谷地帶,具有遊牧民族特征。據《資治通鑒》記載,北魏時期山胡首領劉蠡升曾自立為天子。這一族群在曆史文獻中常與中原政權發生沖突,後逐漸融入漢族或其他民族。
指一種名為山呼或珊瑚的鳥,以鳴叫聲著稱。宋代文人作品中多次提及,如蘇轼在《涪州得山胡》詩注中描述其“善鳴,出黔中”,黃庭堅詞作中也用其鳴聲烘托愁緒。現代作家鄧初民曾以“山胡鳥”比喻對歌唱的向往。
作為漢語成語,“山胡”形容粗野、不文明的行為,結合“山野之民”與“胡人”的意象,強調未受教化的野蠻狀态。例如:“他的舉止如同山胡,毫無禮儀可言。”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文學引用,可查閱《資治通鑒》、蘇轼詩集等原始文獻。
山胡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它有多種意思和用法,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解釋。
1.指農村地區的居民,常用于形容農村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有時也可以指非城市居民。
2.指鄉間的菜農,特指種植山野菜的農民。
3.指神話中居住在山中的精靈。
山胡由“山”和“胡”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山”的拆分部首為“山”,筆畫數為3;“胡”的拆分部首為“月”,筆畫數為9。
山胡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記·韓非子》中,用于形容農村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其後,這個詞逐漸演變,并在民間流傳開來。
山胡的繁體寫法為「山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山胡的“胡”字常用「胥」表示。
1.農村的山胡生活節奏慢,但也更貼近大自然。
2.這個村莊以山胡為主,種植各種野菜。
3.據說山胡是住在山中的神靈,具有超凡的能力。
山胡農民、山胡習俗、山胡生活、山胡村莊。
村民、農民、鄉民。
城市人、都市人、市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