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裱的卷轴字画,画面以外的上下部分统称“引首”,其在上部者称为“上引首”。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诸画装褫尺寸定式;大整幅上引首三寸,下引首二寸;小全幅上引首二寸七分,下引首一寸九分。”
“上引首”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术语,指卷轴类字画装裱时画面外上方的空白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在卷轴装裱中,画面之外的上下空白区域统称为“引首”,其中位于画心上方的部分即为“上引首”。其作用既为保护画心,也为题跋、印章等留出空间。
历史规格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记载了详细装裱尺寸:大整幅画作上引首三寸(约10厘米),小全幅则为二寸七分(约8.7厘米)。这种标准化尺寸体现了古代宫廷装裱的严谨性。
功能与演变
上引首最初用于题写画作名称或收藏者信息,明清时期逐渐成为文人题诗、盖印的重要区域。与之对应的“下引首”位于画心下方,共同构成传统卷轴书画的完整形制。
注:该术语主要用于专业书画装裱领域,现代装裱虽形式多样,但传统卷轴仍保留这一经典结构。更多古籍原文可参考《齐东野语》相关记载。
《上引首》是一种汉字词语,指的是上面有点的标点符号“。”。它通常用于写作、排版等场合,用以结尾一段文字或句子。
《上引首》的部首是“上引”,它由“上”和“引”两个部分组成。
“上”字的部首是“一”,总共有一笔。
“引”字的部首是“弓”,总共有三笔。
《上引首》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和书法。它是为了标注文章在结尾处,帮助读者顺利辨认句号的位置。
《上引首》的繁体字为「上引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汉字的结构和笔画也有一定的变化。对于《上引首》这个词,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可能会有细微差异。
1. 她的演讲以一句话为结尾:“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后面加上一个《上引首》。
2.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每段结尾都用了一个《上引首》。
3. 炫酷的舞蹈表演过后,观众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整个剧场充满着兴奋和欢呼声,这是一个可以用《上引首》来结束的完美瞬间。
类似的标点符号还有:逗号(,)、问号(?)、感叹号(!)等。
类似的标点符号还有:点号(.)、句号(。)等。
没有和《上引首》意义完全相反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