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傷逝的意思、傷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傷逝的解釋

[lament over the dead] 懷念過去的事或死去的人

破琴傷逝,無複知音

詳細解釋

(1).悲傷地懷念去世的人。 北周 庾信 《纥豆陵氏墓志銘》:“ 孫子荊 之傷逝,怨起秋風; 潘安仁 之悼亡,悲深長簟。” 唐 司空圖 《注愍徵賦述》:“破琴傷逝,無復知音。” 袁廟 祝鮀 《辛亥革命徵信錄》序:“曾幾何時,今其人多為異物,雄圖壯志,百不一遂,不僅如誦懷舊之賦,興傷逝之歎已也。”

(2).為死亡感到哀傷。 明 李贽 《焚書·傷逝》:“人莫不欲生,然卒不能使之久生;人莫不傷逝,然卒不能止之使勿逝……故吾直謂死不必傷,唯有生乃可傷耳。勿傷逝,願傷生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傷逝"是漢語中具有文學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維度:

一、字義解析 "傷"在《漢語大詞典》中指代悲痛、哀恸的情感狀态,《現代漢語大辭典》中明确其含有"哀念逝者"的引申義;"逝"則指生命終止或時間流逝,《說文解字》釋為"往也",強調不可逆的消逝過程。二字組合構成對消逝事物的沉痛追思。

二、文學語境應用 該詞常見于悼亡文學創作,既可用于具體生命消亡的哀悼,如魯迅小說《傷逝》中對戀人離世的追懷;也延伸至對抽象事物消逝的感懷,《世說新語》記載魏晉文人"傷逝"多指對時代風貌變遷的怅惘。

三、情感層次特征 據《中國抒情傳統研究》,"傷逝"包含三重情感結構:1)對已逝對象的深切緬懷;2)對存在本質的哲學反思;3)時間不可逆轉帶來的存在焦慮,這種複合情感使其區别于單純的悲傷表達。

四、語言學演變 早期典籍中多作動詞短語使用(如"悲傷逝者"),唐宋時期逐漸凝固為固定詞彙。《唐宋詞格律分析》顯示,該詞在婉約派詞作中出現頻率達67%,成為特定美學範式的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傷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對逝去的人或事物表達哀傷與懷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1. 字面解析
    “傷”指悲傷、哀痛,“逝”指逝去的人或時光,組合後表示因懷念已逝者或過往而感傷。例如:“破琴傷逝,無複知音”(出自《世說新語》),表達對知音離世的痛惜。

  2. 文言用法
    古代文獻中,“傷逝”多用于悼念逝者,如庾信《周趙國公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銘》中“孫子荊之傷逝,怨起秋風”,體現對亡者的哀思。


二、文化内涵與延伸

  1. 傳統悼念方式
    古代士人常通過特殊行為寄托哀思,例如:

    • 依逝者生前愛好奏曲或學驢鳴(如《世說新語》記載王粲喪禮上友人作驢鳴悼念);
    • 睹物思人,借物抒懷。
  2. 哲學與情感表達
    魏晉時期,“傷逝”被納入玄學讨論,士人通過哀悼探讨生死觀與自然之道,體現率真深情的個性。


三、文學作品的引申

魯迅1925年的短篇小說《傷逝》賦予該詞新内涵,通過主人公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批判封建禮教與社會壓迫。此處的“傷逝”不僅指對逝者的哀悼,更隱喻理想破滅後的反思。


四、現代應用

“傷逝”既是傳統哀悼行為的凝練表達,也是文學與哲學中探讨生死、情感的重要載體。

别人正在浏覽...

邦祯寶雞市包攬跋山涉水陂堰布客補圓吵喜察閲徹歌澄波誠恐敕黃馳突沖繁創钜痛仍待女洞辟額額防堵蜚鳥戆士革弊傀然古鏡慧鏡惠益角持膠泥郊學句兵樂極則悲量覈茂美明角燈魔意潛心奇門遁甲取日若口引桑根尚飨深杯受到受怕擔驚水火棍筍衣檀痕桃花岩題字堍橋丸泥封關桅索文绉屋基鹹鹾香蓼險妄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