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東梆子的意思、山東梆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東梆子的解釋

地方戲曲腔調或劇種名。據說是秦腔傳入 山東 以後所形成。流行于 山東 西部及 河南 、 河北 部分地區。劇目、唱腔同 山東 的平調、萊蕪梆子等相互影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山東梆子,又稱“高調梆子”或“高梆”,是中國梆子聲腔系統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流行于山東省魯西南、魯中地區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等部分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它以其高亢激昂、樸實粗犷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而著稱。

一、 定義與定位 山東梆子是一種闆腔體戲曲劇種,以棗木梆子擊節伴奏而得名。其唱腔音樂屬于梆子腔系,結構嚴謹,闆式豐富,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山東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曆史淵源 山東梆子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它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約17世紀中葉)由山西、陝西一帶的梆子戲(山陝梆子)傳入山東,結合當地方言語音、民間音樂和風俗習慣,逐漸衍變發展而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它吸收了山東本地其他藝術形式的養分,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貌。

三、 藝術特征

  1. 唱腔音樂:

    • 高亢激越: 山東梆子的唱腔以高亢、激越、豪放、粗犷為主要特點,尤其是男腔(如紅臉、黑臉)常用假嗓(“讴”音)翻高八度演唱,極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這是其最顯著的标志之一。
    • 闆式豐富: 擁有完備的闆式體系,主要包括【慢闆】、【二八闆】、【流水闆】、【非闆】四大類,以及由此衍生的【起闆】、【栽闆】、【導闆】、【呱哒嘴】、【金鈎挂】、【一串鈴】等衆多輔助闆式,能夠細膩地表現各種戲劇情緒。
    • 調式與旋律: 主要采用徵調式,旋律進行中常出現四、五度甚至八度的大跳,起伏跌宕,剛勁有力。
    • 伴奏: 主奏樂器為闆胡(俗稱“大胡琴”或“梆胡”)、二胡、琵琶、笙、笛等,打擊樂以棗木梆子和闆鼓為核心,配以鑼、铙钹等,節奏鮮明強烈,烘托出激昂的氣氛。
  2. 表演藝術:

    • 行當齊全: 生(紅臉、小生、老生)、旦(青衣、花旦、老旦、彩旦)、淨(黑臉、花臉)、丑(文丑、武丑)四大行當分工明确,表演程式規範。
    • 粗犷豪放: 表演風格總體粗犷豪放,動作幅度較大,注重功架和氣勢。花臉、紅臉行當的表演尤為突出,講究“亮相”和“架式”。
    • 地方特色: 念白采用山東方言(以魯西南方言為基礎),吐字清晰,富有鄉土氣息。表演中融入了一些地方武術動作,使武打場面更具真實感。
  3. 劇目:

    • 山東梆子傳統劇目豐富,號稱“老八百出”,題材廣泛,包括曆史演義、袍帶公案、神話傳說、民間生活故事等。
    • 代表性劇目有《牆頭記》、《兩狼山》、《老羊山》、《打金枝》、《黃牛分家》、《反徐州》、《天賜祿》、《賀後罵殿》、《宇宙鋒》、《春秋配》、《龍門陣》、《玉虎墜》、《百花詠》、《刀劈楊藩》、《鍘美案》、《鍘趙王》、《鍘郭槐》、《鍘郭松》等。其中《牆頭記》等劇目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而廣受歡迎。

四、 文化價值與影響 山東梆子是山東地方文化的瑰寶,承載着豐富的曆史信息和地域文化記憶。它不僅是魯西南及周邊地區民衆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也是研究中國戲曲發展史、地方民俗文化、語言變遷的重要載體。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對周邊劇種如萊蕪梆子、棗梆、豫劇(河南梆子)等均産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山東梆子的保護與傳承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參考來源:

  1. 《中國戲曲志·山東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纂,權威性地方戲曲文獻,詳細記載了山東梆子的曆史沿革、藝術特點、劇目、音樂、表演等核心内容。
  2.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提供關于山東梆子的定義、曆史、藝術特征等權威概述。
  3.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東卷》:文化部等編纂,系統收錄和分析山東梆子的唱腔、曲牌、闆式等音樂資料。
  4.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官方網站:發布關于山東梆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發展現狀及重要活動信息。
  5.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博物館:提供山東梆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官方認定信息、簡介、保護單位及傳承人情況。
  6. 《山東地方戲曲劇種史料彙編》:地方性專業戲曲研究資料彙編,包含對山東梆子的深入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山東梆子是流行于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稱

山東梆子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因唱腔高昂激越,被稱為“舍命梆子腔”。它屬于梆子腔系,與秦腔、晉劇等同源,但融合了山東方言和地方文化特色。

二、曆史起源

  1. 形成時間:明末清初由山陝梆子傳入山東,經本地化演變而成,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
  2. 傳播路徑:最初沿運河傳入魯西南,後分化為不同分支,如以菏澤為中心的“曹州梆子”和以濟甯、汶上為中心的“汶上梆子”,1952年統一定名為“山東梆子”。

三、藝術特色

  1. 唱腔特點:
    • 高亢激昂,多用真假聲結合(“大本腔”吐字、“二本腔”甩腔),淨行唱腔帶有沙音、炸音。
    • 花腔、甩腔豐富,尾音常落在“啊”上,形成獨特韻律。
  2. 表演風格:
    • 動作粗犷誇張,如黑臉角色的瞪眼、推圈走圓場等程式化動作。
    • 傳統劇目達600餘個,伴奏樂器以梆子、闆胡為主,曲牌多達180餘種。

四、流行區域

主要分布于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甯、泰安,以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區。

五、非遺地位

2008年6月7日,山東梆子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山東戲曲文化的重要代表。

如需更完整的劇目、曲牌或傳承人信息,中提及的漢典、百度百科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常包工渀湃别無選擇欂栌馳兵侈長畜君撮捧膽壯氣粗粉妝玉琢趕頭牌高棱寡智歸計衮衣繡裳寒儒旱傘幻想霍将軍護衛艇夾袋見任兼域稽備劫富濟貧接洽金光蓋地浸泡雞人聚砂考覽空侯勞醉略無戾色懰栗矑老旅腸迷禮民脂牛渚怪濃妝豔抹偶作棄軀劬學苒蒻稔惡不悛聲問詩運首尾兩端説議搨畫談過其實鐵火輪下場先秦揱參銑刀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