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僧而供養齋食,兼有誦經略儀,謂之“僧齋”。《魏書·釋老志》:“﹝沙門 道登 ﹞二十年卒, 高祖 甚悼惜之,詔施帛一千匹。又設一切僧齋,并命京城七日行道。” 唐 姚合 《贈王建司馬》詩:“老覺僧齋健,貧還酒債遲。” 宋 陸遊 有《觀華嚴閣僧齋》詩。自注雲:“閣下自四月初至七月末,日飯僧數千人。”
“僧齋”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僧齋”原指僧人的飯食和住處,因僧人注重清淨修行,其生活環境常被用來比喻整潔、幹淨的狀态。例如,古代寺廟中的僧齋區域既是生活場所,也象征修行者對秩序的追求。
該詞還特指供養僧人并伴有誦經的宗教活動。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時期已有“設一切僧齋”的記載,即通過供養僧人齋食、組織誦經儀式來祈福或悼念。唐代姚合在詩中提到“老覺僧齋健”,側面反映了此類活動在民間的普及性。
拼音為sēng zhāi,屬聯合式詞語,由“僧”(僧人)與“齋”(素食/清淨)組合而成,字面凸顯宗教與潔淨的雙重内涵。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魏書·釋老志》或唐代姚合詩作。
《僧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僧齋》的第一個字“僧”是由人部的“亻”和身部的“牛”組成,共計11畫;第二個字“齋”則由鬥部的“鬥”和齊部的“齊”組成,共計10畫。
《僧齋》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一章中:“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古時 “罕”字通常用來指人品高尚,代表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說,在古代的長者眼中,需要有修養的人可以和僧侶相提并論,稱之為“僧”。
而“齋”字的意思為清修,特指一種虔誠守戒的修行時刻,以此來淨身、安心和降服自己的欲望。當初在古代,人們用這個稱呼來形容“寺僧飯食”,這也是飯後修行的一種一中重要方式。
《僧齋》的繁體字為僧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其中,《僧齋》的“僧”字的曾用字是“僧辛”;而“齋”字的曾用字是“巏”。
他每天都在晚上去參加僧齋,以此來鍛煉自己的定力。
僧人、僧侶、僧尼、僧衆、齋戒、齋日、齋心、齋戒、齋戒期、齋月。
齋戒
放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