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nced meat] 指剁好的肉末或切好的肉丁
要十斤精肉,細細地剁作臊子
詈詞。猶言臭貨。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圍釋》:“氣也氣也!這臊子好大膽,快取鎗來。”
肉末,細剁的肉。《水浒傳》第三回:“奉着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
“臊子”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指剁碎的肉末或切丁的肉塊,尤其指陝西特色調味料。
作為詈詞,意為“臭貨”,帶有侮辱性。例如明代《牡丹亭》中“這臊子好大膽”即為此意,但現代已極少使用。
如今“臊子”主要指陝西飲食中的肉末/肉丁調味料,其文化意義遠大于古漢語中的貶義用法。如需了解具體菜譜或方言用法,可參考陝西地方美食資料。
《臊子》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形容人或事物不正派或不光彩。
《臊子》字由「殳」和「月」兩個部首組成,共計6個筆畫。
《臊子》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詞彙,最早出現在莊子的《養生主》中。字義衍生自“臊(sào)”,意為臭味。而在後來的使用中,逐漸演變為形容人或事物不光彩的意思。
《臊子》的繁體寫法為「臊子」。
古時候的《臊子》字寫作「騷子」。
1. 他做了一些過分的事情,真是個臊子。
2. 這個商店以不誠信的方式獲得利潤,是個典型的臊子行為。
1. 同義詞:無恥、惡劣、卑鄙。
2. 反義詞:正派、光彩、端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