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鋒刃部分約占全長三分之一的一種長柄刀。 明 賈仲名 《對王梳》第一折:“三停刀砍腳跟,百鍊錘打腦門。” 元 高文秀 《襄陽會》第三折:“撦鼓奪旗千般勇,三停刀上血光飛。” 明 朱有燉 《義勇辭金》第二折:“料 顔良 不是萬夫勇,迎着我三停刀,敢教他撧蔥般脆。”
“三停刀”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長柄兵器,其詞義和特點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三停刀是一種長柄大刀,刀刃部分約占全長的三分之一,刀柄和刀鑽(尾部)各占三分之一,總長度通常為九尺九寸(約3.3米)。這種設計使其重量較大,需使用者具備較強臂力。
結構特點
根據記載,三停刀分為三部分:
曆史與文學出處
該兵器常見于元明戲曲和文學作品中,例如:
關聯人物
據部分文獻推測,三國名将關羽可能使用過類似形制的長刀,但缺乏直接史料佐證。
三停刀是兼具實用性與文學象征的冷兵器,其命名源于獨特的結構比例,常見于古代戰争描寫和戲曲文本中。如需進一步考證細節,可參考漢典、古典戲曲等權威文獻來源。
《三停刀》是指一種古代兵器的名字,也是具有特定意義的成語。這個詞來自于古代劍術,它衍生出來的成語含義比較廣泛。
《三停刀》可以拆分成“刀”和“三停”兩個部分。其中,“刀”是指兵器的刀形部分,它的部首是“刀”字;而“三停”則是古代劍術中的一種技巧,它的部首是“止”字。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3刀+14三停。
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為「三停刀」。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三停刀」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沒有顯著差别。
他熟練地舞動着三停刀,使得整個舞台都充滿了火花。
三停刀的組詞有:三停刀法、三停刀技、三停刀術等。
與「三停刀」相近義的詞語有:三交刀、三龍刀、三才刀等。
「三停刀」在具體含義上的反義詞不易找到,因為它主要是一個名詞或成語,與明确的相反詞語并不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