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春秋·察傳》:“ 子夏 之 晉 ,過 衛 ,有讀史記者曰:‘ 晉 師三豕涉 河 。’ 子夏 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 晉 而問之,則曰 晉 師己亥涉 河 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後多以喻文字的訛誤。 漢 蔡邕 《月令問答》:“書有轉誤,三豕渡河之類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 晉 之史記,三豕渡河,文變之謬也。”亦省作“ 三豕 ”。 宋 孔平仲 《和常父》詩:“溫尋簡策評三豕,點綴文章學受辛。” 清 趙翼 《漫興》詩:“觀史眼漸迷三豕,導氣身将學 五禽 。”
“三豕涉河”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文字傳寫或刊印過程中因字形相近而産生的訛誤。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提醒人們對待文字記錄需細緻考辨,尤其在古籍研究、曆史考證中,字形差異可能導緻重大誤解,需結合上下文和多方驗證。
《三豕涉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做壞事時自己也會受到損失。通常用來警示人們不要做那些明知道會有危險或壞處的事情。
《三豕涉河》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其中,“三”代表數量,表示有三個人,“豕”代表豬,“涉”代表涉水或過河。
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知道該詞的拼音發音為“sān shǐ shè hé”,讀音可以參考拼音的注音符號。
《三豕涉河》的來源并沒有具體的記載,但它是中國民間流傳已久的成語之一。這個成語可能是根據古代故事或寓言而來的,用來形容做壞事會自食其果的情況。
《三豕涉河》的繁體字為「三豕涉河」。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有些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三豕涉河》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稍有差别,但整體意義是相同的。
1. 就像《三豕涉河》一樣,做壞事終将自食其果。
2. 勤勞是幸福的源泉,荒廢時間就是給自己《三豕涉河》的機會。
與《三豕涉河》相關的成語有:自食其果、自作自受、因果報應等。
與《三豕涉河》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不怕神一樣的對手、自鳴得意、惡有惡報等。
與《三豕涉河》意思相反的成語有:善有善報、行善積德、有福同享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