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就的意思、三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就的解釋

(1).三成,三套。《儀禮·既夕禮》:“薦馬,纓三就,入門,北面,交轡。” 鄭玄 注:“纓,今馬鞅也;就,成也。諸侯之臣飾以三色而三成。”《周禮·春官·典瑞》:“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繅皆三采三就。”

(2).猶三匝,三重。《大戴禮記·衛将軍文子》:“夫子之門人蓋三就焉。” 俞樾 《群經平議·大戴禮記一》:“三就者,三帀也……夫子之門人三就,言其多也。”

(3).謂古時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處就刑。《書·舜典》:“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孔 傳:“行刑當就三處:大罪於原野,大夫於朝,士於市。” 孔穎達 疏:“行刑當就三處,惟謂大辟罪耳……惟死罪當分就處所,其墨、劓、剕、宮無常處可就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就”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及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1.三成或三套

指事物的數量或規格分為三部分,常見于古代禮儀器物的描述。例如:

2.三重或三匝

表示多層或多次環繞,引申為“衆多”。例如:

3.按身份分三處行刑

古代死刑執行根據身份不同分三個場所:

其他補充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出處或更多用例,可參考《儀禮》《周禮》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進一步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就》的意思

《三就》是一個成語,意為做好三個方面的準備或安排。它是指在某件事情的進行過程中,要做到技術準備、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才能取得成功。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就》的首字部首是“三”,總筆畫數是3。

來源

《三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禮志》中,記載了晉代前期官員姚恽任楚王時的一段故事。因為姚恽在升職當楚王前,曾多次向朝廷表達反對的意見,而朝廷總是不采納他的建議。當他最終被任命為楚王時,他對朝廷說:“我可以做好三個準備,那就是技術準備、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從此,人們就用“三就”來形容準備充分的意思。

繁體

《三就》的繁體字為「三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就」字的左右結構不同于現代,左邊是「尤」,右邊是「序」,整體結構略微複雜。

例句

1. 在面試前,我進行了充分的三就,終于成功獲得了這個工作。

2. 在做項目計劃時,我一定要三就充分,以避免出現意外情況。

組詞

三思而行、三考而後行、三災八難

近義詞

三思而後行、三思而行

反義詞

一意孤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