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桑封的意思、桑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桑封的解释

“桑主”。《山海经·中山经》:“其餘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瘞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鋭其上,而中穿之加金。”一说为藻珪之误。 袁珂 校注:“ 江绍原 《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谓经文桑封係藻珪之误,桑主即藻玉……其説近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桑封,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祭品,指包裹桑木所制神主(牌位)的布帛。其核心含义与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材质与形态

    桑封由布帛(缯帛)制成,形态应为包裹物或覆盖物。其名称中的“封”即指包裹、覆盖的动作或物品本身。它专门用于包裹用桑木制成的神主牌位(称为“桑主”)。《礼记·祭法》中提到“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埋少牢,泰昭… 桑主… 桑封…”,虽未详述其形制,但明确了其与“桑主”的关联性。

  2. 用途与仪式

    桑封是特定祭祀仪式(尤其是与丧葬或迁庙相关的祭祀)中使用的祭品。其主要功能是包裹、覆盖或象征性地“封”住桑木制成的神主牌位。在周代礼仪中,如卒哭祭之后进行祔祭(将新死者神主附于先祖庙)或迁庙仪式时,会涉及桑主(桑木神主)及其包裹物桑封的使用。《周礼·春官·肆师》郑玄注引《礼记·曾子问》相关内容,间接关联了这类仪式场景。

  3. 象征意义

    “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常与生命、生殖、祖先崇拜相关(桑树易生长,桑叶养蚕,蚕丝可织布)。使用桑木制作神主,并用布帛(桑封)包裹,可能蕴含对祖先生命力延续、子孙繁衍昌盛的祈愿,以及对逝者灵魂的尊崇和安奉。桑封作为包裹物,也象征着对神主的保护、尊敬和将其“封存”于神圣空间(宗庙)的含义。

  4. 与“桑主”的区分

    需要特别注意区分“桑封”与“桑主”。

    • 桑主:指用桑木制成的神主牌位本身,是祖先灵魂的象征性依附物。在特定仪式(如葬后虞祭用桑主,周年练祭后改用栗木制成的“栗主”)中使用。
    • 桑封:特指包裹桑主所用的布帛(缯帛),是覆盖在桑主之上的祭品或礼仪用品。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对“桑封”的注解即强调其为“以桑为神主,而以缯帛封之”。

综上所述:

“桑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专指用以包裹桑木神主(桑主)的布帛(缯帛)。它并非神主本身,而是覆盖于其上的礼仪性物品,用于特定的丧祭或迁庙仪式中,象征着对祖先神主的尊崇、保护和安奉,承载着古人对祖先崇拜及生命延续的文化观念。其具体形制和使用细节主要记载于《周礼》《礼记》等先秦礼书及其后世注疏中。

网络扩展解释

“桑封”是一个古代文献中出现的祭祀相关术语,其含义和解释主要基于《山海经》及后世学者的考证。以下是综合考据后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根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桑封”即“桑主”,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礼器。其形制为“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即底部方形、顶部尖锐,中间穿孔并镶嵌金属。读音为sāng fēng,字形结构为“桑(上下结构)+封(左右结构)”。

  2. 文献出处与用途
    在《山海经·中山经》中,提到祭祀十三座山时“毛用一羊,县(悬)婴用桑封,瘞(埋)而不糈(祭米)”,表明桑封用于悬挂祭祀,并与埋藏仪式结合,可能象征对山神的供奉。

  3. 学术争议与校勘
    现代学者如袁珂在《山海经校注》中引用了江绍原的观点,认为“桑封”可能是“藻珪”的误写。藻珪(或藻玉)是古代祭祀用的玉器,表面有纹饰,与《山海经》描述的形制更吻合。这一校勘推测因字形相近导致传抄错误。

  4. 总结与延伸
    “桑封”作为古词,体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细节,但因文献记载简略且存在讹误可能,具体形制和用途仍需结合考古发现进一步考证。现代研究中,多倾向于将其与玉制礼器关联。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学术考据细节,可参考《山海经》相关注释版本或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本星系群布令裁铰参核侧重酬金黛泼雕破东抄西袭短棹放冷风辅郡骭毛餻糜广货过量海檝皓齿红唇黄蜀葵荤油降冕煎炙假卒唧咕荩谋金疡淃淃钧批抗租勘查宽顺狼纛灵相迷迷荡荡穆若披红戴花乾姜铅筑启用铨曹榷运局取盈任鄙荣立柿霜石头记缞粗水濆送嫁松枝麈谈圆説通淘渲同功讬处往牒绾组乌眼鸡香匳贤庑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