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經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稱“三洞”。言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見《雲笈七籤》卷六引《道門大論》。 南朝 梁簡文帝 《吳郡石像銘》:“又有受持 黃 老 ,好尚神仙,職在三洞,身帶八景,更竭丹款,復共奉迎。”
(2).借指道家的名山洞府。 唐 顧況 《步虛詞》:“迥步遊三洞,清心禮七真。” 宋 王禹偁 《太一宮祭迴寄韓德純道士》詩:“自慙懷祿仕,蠹此力穡民。又抛三洞趣,來入九衢塵。”
“三洞”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這是“三洞”最核心的釋義,指道教經典的三部分類:
在文學作品中,“三洞”可借指道教聖地或仙山洞府,如唐代顧況詩句“迥步遊三洞,清心禮七真”中的意象。
權威性說明:道教經典釋義源自極高權威性網頁(如7、8號),名山洞府義項見于多篇文獻,其他釋義需結合具體領域驗證。
三洞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三個洞穴或洞口。
三洞的部首是水(氵),由左右兩個“氵”構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1。
三洞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考證,但根據字義猜測,可能是用于形容有三個洞口的地方或物體。例如,山脈上有三個洞穴,就可以稱之為三洞。
三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三洞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它仍然由兩個“氵”組成,并且總體形狀與現代漢字相似。
1. 山上有三洞,聽說是仙人修煉的地方。
2. 這個地方有三洞,分别通向不同的洞穴。
3. 小明在沙灘上挖了三個洞,用來放沙子和玩具。
三洞組詞比較靈活,可以與其他字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組詞:
1. 三洞皮影:指使用三個洞口的皮影戲。
2. 三洞泉:指山區或地下水脈中同時湧出三個泉眼。
3. 三洞五眼:形容人的眼睛明亮有神。
如果需要表達類似的概念,以下是一些可以作為三洞的近義詞:
1. 三個洞
2. 三個窟窿
3. 三個洞穴
反義詞是表示相反概念的詞語,與三洞相反的意思可能是:
1. 一個孔洞
2. 無洞
3. 閉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