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出《易·未濟》:“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後以“濡首”謂沉湎于酒而有失本性常态之意。 漢 王粲 《酒賦》:“昔在 公旦 ,極茲話言,濡首屢舞,談易作難。” 唐 元稹 《飲緻用神麴酒》詩:“琉璃驚太白,鐘乳訝微青。詎敢辭濡首,并憐可鑒形。” 明 鄭若庸 《玉玦記·陰判》:“達人厲志豈刻舟,狂夫任性終濡首。”
(2).埋頭;專心緻志。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師利贊》:“虛引之性,彰於立德。軌世之表,聞於童真。廉俗之風移,則感時之訓興。故雲濡首又以法王子為名焉。” 賴家度 李光璧 《于謙和北京·于謙的家世和成年》:“這時 于謙 潛心求學,努力讀書,‘濡首下帷,足不越戶’。”
“濡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含義,其解釋及來源如下:
來源
該義項源自《周易·未濟》卦的上九爻辭:“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辭進一步解釋:“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意為飲酒過度導緻頭部被酒沾濕,比喻因放縱而失去節制。
文學引用
引申含義
由“埋頭”的動作引申為全身心投入某事的狀态,如南朝殷景仁《文殊師利贊》中“濡首”形容潛心修行的專注。
語境示例
明代鄭若庸《玉玦記·陰判》用“狂夫任性終濡首”表達對沉迷不悟者的批判。
建議結合《周易》原文及曆代詩文,進一步體會其語境差異。
《濡首》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洗頭”。它的拼音為rú shǒu,并由“氵”和“需”組成。
《濡首》是一個古代漢字,來源于古代漢語。在現代漢字中,這個詞并沒有被廣泛使用,因此沒有繁體字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曆史記錄,古代漢字在結構和形态上與現代略有變化。然而,由于《濡首》這個詞在古代并不常用,所以我們無法得知其具體古代漢字寫法。
1. 她每天早上起床之後都會濡首洗面,保持頭發的潔淨。
2. 母親溫柔地為孩子濡首洗發,給他帶來舒適與放松。
組詞:洗發濡身、洗發滌憂。
近義詞:洗頭、洗發。
反義詞:不梳洗、不洗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