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首的意思、濡首的詳細解釋
濡首的解釋
(1).語出《易·未濟》:“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後以“濡首”謂沉湎于酒而有失本性常态之意。 漢 王粲 《酒賦》:“昔在 公旦 ,極茲話言,濡首屢舞,談易作難。” 唐 元稹 《飲緻用神麴酒》詩:“琉璃驚太白,鐘乳訝微青。詎敢辭濡首,并憐可鑒形。” 明 鄭若庸 《玉玦記·陰判》:“達人厲志豈刻舟,狂夫任性終濡首。”
(2).埋頭;專心緻志。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師利贊》:“虛引之性,彰於立德。軌世之表,聞於童真。廉俗之風移,則感時之訓興。故雲濡首又以法王子為名焉。” 賴家度 李光璧 《于謙和北京·于謙的家世和成年》:“這時 于謙 潛心求學,努力讀書,‘濡首下帷,足不越戶’。”
詞語分解
- 濡的解釋 濡 ú 沾濕,潤澤:濡筆。濡濕。濡染。耳濡目染。相濡以沫(“沫”,唾沫,喻同處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 停留,遲滞:濡滞。 含忍:濡忍。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首的解釋 首 ǒ 頭,腦袋:首飾。首級。首肯(點頭表示同意)。 領導的人,帶頭的:首領。元首。首腦。首相(刵 )。 第一,最高:首都(?)。首府。 最先,最早:首次。首屆。首創。首日封。首義(首先起義)。 出頭
專業解析
“濡首”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進行闡釋:
-
本義:頭發被沾濕
- 這是“濡首”最直接的字面意思。“濡”指沾濕、浸漬,“首”指頭部,特指頭發。合起來形容頭部(尤其是頭發)被液體(最常見的是酒)浸濕的狀态。
- 來源:這個含義直接源于詞彙的構成,在古代文獻中描述具體場景時常用此意。例如,《周易·未濟》上九爻辭:“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這裡描繪了飲酒過量以緻頭發被酒沾濕的形象。
-
引申義:沉湎于酒而失節制
- 這是“濡首”最核心、最常用的引申義。由本義“頭發被酒沾濕”這一醉酒失态的具體形象,抽象化、引申為指人過度飲酒,沉迷于酒樂而喪失理智、忘記根本、不顧後果的狀态。它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強調因放縱而導緻的危險或失敗。
- 來源:此引申義在《周易·未濟》象辭中已有明确體現:“‘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孔穎達疏:“釋‘飲酒濡首’之義。言飲酒至于濡首,沉湎之甚,故曰‘亦不知節也’。” 明确指出“濡首”象征着不知節制。後世典籍如《後漢書》、《晉書》等也多在此意義上使用該詞,用以勸誡或批評過度飲酒的行為。
- 文化背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飲酒需有度,“酒以成禮,過則敗德”。“濡首”一詞生動地捕捉了醉酒失儀、喪失自控力的負面形象,成為告誡人們勿要縱酒、需懂得節制的經典隱喻。
“濡首”一詞,其本義指頭部(頭發)被液體(尤指酒)沾濕,其核心引申義則指沉湎于酒樂而失去節制,導緻失态或招緻禍患。這個詞源于《周易》,其引申義蘊含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節制”、“中庸”美德的強調和對過度放縱的警示。
參考來源:
- 《周易·未濟卦》及象辭、孔穎達疏。 (代表典籍原文及經典注疏)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權威語文辭書,收錄詞條并釋義)
- 王力 等.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商務印書館. (權威古漢語工具書,解釋字詞本義及古義)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權威現代漢語工具書,收錄并解釋該詞的古義及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
“濡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含義,其解釋及來源如下:
一、沉湎于酒而失常态
-
來源
該義項源自《周易·未濟》卦的上九爻辭:“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辭進一步解釋:“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意為飲酒過度導緻頭部被酒沾濕,比喻因放縱而失去節制。
-
文學引用
- 漢代王粲《酒賦》用“濡首屢舞”形容醉酒後失态起舞的場景。
- 唐代元稹在詩中提到“詎敢辭濡首”,暗含對飲酒無度的自嘲。
二、埋頭專注,專心緻志
-
引申含義
由“埋頭”的動作引申為全身心投入某事的狀态,如南朝殷景仁《文殊師利贊》中“濡首”形容潛心修行的專注。
-
語境示例
明代鄭若庸《玉玦記·陰判》用“狂夫任性終濡首”表達對沉迷不悟者的批判。
補充說明
- 生僻用法:提到“濡首”可比喻困境中的人(如“濡首垢面”),但此用法較罕見,多見于特定文學場景。
- 近反義詞:近義詞為“沉湎”“縱酒”,反義詞如“節制”“克己”。
建議結合《周易》原文及曆代詩文,進一步體會其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班敍補貼裁造院斥塞串車蠢寶雌絃诋譏動嘴法蘭反之豐美烽區風體分沙鈎月觀察力鴻鐘華薦鹘囵頸尾金介進具樂意貍豆陵殿樓角買通蠻皮夢夢門業秘録默成盤整培塿蓬萊強學青泥飯青芊秦中氣壯河山曲知戎馬倥傯煞費苦心傻樂紗箱是古非今侍臨石油地蠟水狀元説樂食官天人際梯崖投迹圖象唯妙唯肖卧翻閑鷗野鹭小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