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rn a deaf ear to] 漢·趙晔《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于我,如秋風之過耳。”後用“如風過耳”比喻不放在心上
把好言語如風過耳,一毫不理。——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猶言富貴于我如浮雲。後以“如風過耳”比喻不把别人的勸告放在心上。《南齊書·廬陵王子卿傳》:“吾日冀汝美,勿得勑如風過耳。”《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把好言語如風過耳,一毫不理,隻依着自己性子行去不改。”
“如風過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對事情漠不關心或毫不在意,如同風吹過耳邊般不留痕迹。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解釋
成語形容人對某事的漠然态度,既不關注也不放在心上。例如,他人勸告或外界言論被視作無足輕重,如同風掠過耳畔般消散。
出處與典故
源自漢代趙晔《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中“富貴之于我,如秋風之過耳”,原指對富貴的淡泊态度。後世擴展為對任何事物的不介懷。
用法與語法
相關擴展
該成語既可用于書面表達,也可用于口語,常見于文學作品或對人物态度的描述中。
《如風過耳》是一個形容詞短語,意思是某事或某人迅速而不留痕迹地經過或經曆,就像風吹過耳朵一樣。它常用于形容事情發生得非常快速,或者形容人對某事的反應不加思考或不留下任何影響。
将詞語"如風過耳"拆分,可以分為如(女+口)、風、過(辶+呙)、耳(耳)。
其中,"如"的部首是女,總共有6畫。"風"的部首是風,總共有4畫。"過"的部首是辶,總共有3畫。"耳"的部首是耳,總共有6畫。
《如風過耳》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的諺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言文中。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是「如風過耳」。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如風過耳"可以寫作「如風過耳」。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所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
1. 他對别人的指責就像是如風過耳,從來不會有所影響。
2. 那個問題對他來說就像是如風過耳,他完全沒有絲毫在意。
1. 如影隨風
2. 風華絕代
3. 過眼雲煙
4. 耳熟能詳
5. 風馳電掣
1. 無動于衷
2. 事不關己
3. 不屑一顧
4. 無所謂
5. 不以為意
1. 事關重大
2. 留下痕迹
3. 深思熟慮
4. 嚴肅對待
5. 引起關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