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襟的意思、裁襟的詳細解釋
裁襟的解釋
舊時包辦婚姻,幼年男女由雙方父母代為訂婚,裁下幼兒的衣襟各執一方,作為信物,稱“裁襟”。也稱割襟。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硬拷》:“呀,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説到納采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沒有。何曾得有箇女壻來?”參閱《元史·刑法志二》。
詞語分解
- 裁的解釋 裁 á 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紙:裁剪。裁縫。裁衣。對裁。 減除,去掉一部分:裁減。裁軍。裁員。 決定,判斷:裁判。裁奪(考慮決定)。裁決。裁度(?)。裁斷。 安排取舍:體裁。别裁。獨出心裁。 節制,抑
- 襟的解釋 襟 ī 衣服的胸前部分:大襟。對襟。底襟。襟帶(亦喻山川屏障環繞,地勢險要)。襟要(亦喻軍事上險要的地理位置)。 胸懷,抱負:襟懷。胸襟。 姐妹的丈夫之間的稱呼:連襟。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裁襟”是中國古代婚姻習俗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裁襟(拼音:cái jīn)指舊時包辦婚姻中,雙方父母為幼年子女訂婚時,将幼兒的衣襟裁下一塊,各執一方作為信物的行為。這一習俗也被稱為“割襟”,常見于元明時期。
曆史背景與用途
- 包辦婚姻的象征
主要用于幼年男女的婚約訂立,雙方家庭通過裁剪衣襟并交換保存,作為未來履行婚約的憑證。
- 文獻記載
明代湯顯祖《牡丹亭·硬拷》中提到:“指腹裁襟,一些沒有”,側面反映了這一習俗的存在。此外,《元史·刑法志二》中也有相關記載。
文化意義
裁襟體現了古代婚姻中“信物”的重要性,通過實物強化契約精神,同時也反映出封建社會中父母對子女婚姻的絕對主導權。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元史》及明代戲曲文本中的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裁襟,一個有趣的詞彙,它意思是指調整衣袖或上衣的袖口。我們來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筆畫:裁字的部首是衣,襟字的部首是衣。裁字的筆畫數是十一,襟字的筆畫數是十三。關于這個詞的來源,據說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當時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是它的意義和現在一樣。對于繁體字,裁襟的寫法是裁衿。
在古代,裁襟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不太一樣,但意思非常相近。這個詞可以用來描述調整袖口的動作,是一個比較具體和生動的詞彙。
讓我們來看一些例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裁襟的用法。例如:“她細心地裁襟,讓袖口更加整齊。”這句話中,裁襟表示将袖口調整得更整潔。
除了裁襟以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比如,我們可以說“調整袖口”來表達相同的意思。而“整理袖子”或“修整袖口”也可以用來描述同樣的動作。
關于近義詞和反義詞,我們可以使用一些類似的詞彙來傳達相似的意思,比如“整理袖子”、“調整袖口”,它們的意思都是調整衣服的袖口。而裁襟的反義詞可能是“放寬袖口”或“拉長袖口”,意思是将袖子變得更加寬松或延長。
希望以上的解釋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願意繼續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