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認狀的意思、認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認狀的解釋

(1).認領失物的文書。 清 李漁 《聞過樓》第三回:“況且這些贜物原是失去的東西,豈有不經官府、不遞認狀倒在強盜手中私自領回之理?”

(2).舊時擂台比武者所寫的承認打死不論的文書。《隋唐演義》第十二回:“如要上去的,本人姓名、鄉貫、年庚,設個誓,要寫在認狀上,見得打死勿論。”

(3).見“ 認保狀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認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以下三種解釋:

1.認領失物的文書

指古代用于确認失物歸屬的正式文件。例如,清代李漁在《聞過樓》中提到,失物需經官府備案并遞交認狀才能合法領回。

2.擂台比武的生死狀

古代比武擂台中,參與者需籤署的免責文書,聲明“打死不論”。如《隋唐演義》第十二回描述,比武前需在認狀上寫明姓名、籍貫、年齡及誓言,以表明自願承擔風險。

3.認保狀

這一用法較少見,通常與擔保或保人相關,具體形式需參考“認保狀”詞條。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認狀的意思

《認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向法院提交訴狀或請求。當人們在遇到法律糾紛或需要解決争議時,可以通過認狀的方式向法院提出請求,希望法院能夠給予合理的處理和解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認狀》的拆分部首為言并心,其中“言”是指文字、言語,“并”是指藉着、憑借,“心”是指心思、意願。根據漢字的筆畫順序,它的總筆畫數為11。

來源和繁體

《認狀》一詞源于漢字的演變與使用。它的繁體字為「認狀」。在繁體字中,「認」的「訁」部表示言語、文字,「心」部表示心思、意志,「狀」中的「犬」部表示起源于狗的形狀,「爿」部則為「狀」的聲旁,用以引申含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狀」字的「爿」旁是由「犬」寫成,表示原始的狗樣。從更早的甲骨文字和金文中可以看到這種寫法。而後經過演變,「犬」逐漸變為了現代漢字中的「犭」。

例句

1. 他決定向法院認狀,希望能夠得到公正的判決。

2. 我們的律師已經幫我們準備好了認狀的文書。

組詞

1. 認罪:表示承認犯罪行為。

2. 認定:表示确認、确定。

3. 認識:表示了解、熟悉。

近義詞

1. 提交訴狀:與認狀的意思相同,也是指向法院提交訴狀。

2. 申請書:指向有關機構提出申請的書面文件。

反義詞

1. 撤訴:指當事人主動放棄訴訟權利,不再向法院提交訴狀。

2. 反訴:表示被告也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